他就像一面镜子,时刻照出我们身上的污点,时刻向我们敲响警钟,让我们在生活中,彻底回应天主的召叫,按照他的圣言,借着他的启示,效法他行为,宣扬他的仁爱,最终达到真、善、美、圣的境界。
教宗接见新晋牧的主教(VaticanMedia)教宗方济各9月12日在梵蒂冈接见去年晋牧并于本月参加研习班的主教,说:“我们的使命在于为教会和世界做个天主亲近人群的‘圣事’。”世人寻求天主的关怀。
当日下午,神长、教友又相聚在古里小康村一教友家中,自上次8月下旬,圣经组深入家庭以来,已将玛尔谷福音学习、分享完毕,为了感谢天主的陪伴与带领,特在当地举行一台感恩圣祭,由徐麒方神父主祭,周伯泉神父共祭。
圣咏作者写道:“虽已年老,仍然结果”(咏九二15)。教宗解释说:“事实上,天主的救恩计划也藉着人身体上的衰竭、不生育和软弱无能的贫乏得以实现。
当时的教宗依诺增爵四世派遣若望·柏郎嘉宾会士作为他的和平使者来到蒙古人当中。总之,早在公元13世纪教宗与蒙古皇帝已有接触。
圣咏的作者告诉我们:“凡不随从恶人的计谋,不插足于罪人的道路,不参与讥讽者的席位;而专心爱好上主法律的,和昼夜默思上主诫命的,像这样的人才是有福的。”
世界各地的天主教徒9月5日为纪念德兰修女逝世十周年举行弥撒及其它仪式,更有大批信徒在德兰修女的坟墓前聚集,向这位毕生克己舍身来救济贫苦无依百姓的伟人致敬。
在此,也让我们看到,主耶稣对穷寡妇的关爱,虽然只是一声肯定和赞许,却能安慰穷寡妇无依的心灵,给她注入一道一生难于忘怀的生命之光(路1:37)。
(梵蒂冈电台讯)教宗方济各5月7日在圣玛尔大之家的清晨弥撒讲道中强调,真爱的标准必须是具体的并传给人;男女隐修士们并非独善其身,而是与人交流而且交流很多。
荷兰阿姆斯特丹之奇迹 1345年,圣体不烧 1345年3月15日,在那一卡街住着一人名叫依斯卜郎,他已病入膏肓,接近死亡。本堂神父给他送临终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