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他向他们提出这类问题:“没有朋友作伴,没有亲人爱护,没有财物享受,这种克苦补赎的生活,你怎么能够长时间忍受得了?何必要度这种孤独寂寞、终日操劳、没有休息的生活呢?
《教会宪章》第49节说:直到主在光荣中与众天神降来,摧毁死亡,让一切都屈服于他为止,在此之前,主的部分门徒正处在现世旅途中,另一部分则已经度过此世,正在净炼中,还有另一部分则已在享受光荣,瞻仰三位一体的天主
在不舍得他离开的同时,也为我们在天上多了一位圣人而欣喜;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让杨老师的嘉言懿行成为自己的楷模,努力向他学习,并能像他一样在任何处境中,一心追随耶稣基督,满怀喜乐与希望地传扬福音并享受自己内心的自由
所以,我们从小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甚至包括教会团体内不成文的“次文化”,都以取得更多的权力、获得更多的财富、享受更多的荣誉为目的。然而,死亡来了,打破了所有人的美梦,强迫人留下所有的一切,毫无例外。
只求感官享受,难能体会牺牲的伟大,奉献的高尚,以及施比受更有福(宗20:35)。致使相互尊重,彼此团结,发扬爱心,共筑和谐,成为一个遥远的愿景和梦想!
这种精神在现代享受风化的熏染下,已变得难能可贵了。尤其是这些小孩子,在神父的教导下,他们已走出了那种一味的“索取与拿来主义”的娇气,而是学着用实际行动“关心别人”。
因为以上两点,我希望别人德性比我高,更能享受圣母所赐的恩福。尤其有人说,这次发生的事情碰巧,不过,圣母过去许多次的显现,难道也都是碰巧吗?是那些看见她的人都有神经病吗?
教宗继续说:“性爱(eros)是男女之间的爱的赠与,它来自造物主同一个慈爱的泉源,可以发展为舍己为人的爱;性爱也会发展为两个真正彼此相爱的人的分享,使人不再寻求个人自私自利的快乐享受,而是首先寻求对方的好处
婚姻的老年期是春天,他们与子孙同欢享受人间天伦之乐,同时憧憬不久的永恒家园。他们洒脱自由,令晚辈称羡;他们宝贵而丰富的人生阅历,成为后世的财富;他们侍奉天主忠贞不二,表里如一。
作者呼吁,童年概念是与成人概念同时存在的,儿童应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教育不应为儿童未来而牺牲儿童的现在,不能从儿童未来的角度来提早设计儿童的现在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指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