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惧怕百姓,难以下手,便打发奸细装作好人,要在耶稣的话上得到蛛丝马迹的把柄,好把他交在罗马总督比垃多的手里(路20:19-20)。
答:上主命令梅瑟带着长老,手拿击打尼罗河的棍杖,走到曷勒布的磐石前,并在那里击打磐石,使水从石中流出,供百姓饮用。问4:梅瑟给那地方起了什么名字?为什么?
使人不禁联想起两千年前,耶稣荣进耶路撒冷的盛况:耶稣骑在一头小驴上,披着大红的斗篷,人们手持棕榈枝,把衣服和树枝铺在地上,耶稣基督被耶路撒冷人民自发举行了恭迎国王远征凯旋的隆重礼节,全城百姓欢呼他重回京城
当天的读经一选自《约纳先知书》,讲述了约纳先知邀请尼尼微的百姓悔改,以免遭受灭城之灾;尼尼微的百姓因此改过向善,城市免于大灾难。教宗说,这或许可称为「道德灾难」。
他乐善好施、慷慨济贫,深得教内外百姓的敬爱。当日军侵入垣曲后,2000多难民逃到教堂避难,胡神父给予各方面的关怀照顾,并为保护妇女儿童免遭日军的伤害,付出了年仅31岁的宝贵生命。
答:天主预知百姓会在进入福地后“吃饱、吃肥,而归向其他神”,破坏盟约(第20节)。因此,祂要梅瑟写一首“诗歌”,作为指责与警醒的见证(第19节),防止他们忘恩负义。
叙利亚战争中的难民(梵蒂冈新闻网)保护平民的生命、终止在伊德利卜(Idlib)地区的人道灾难、为流离失所者安全返回家园做出具体行动、释放囚犯、为寻找亲人的家属提供讯息,并以
丰县城内成了一片火海,日军官兵在城内烧、杀、奸淫,坏事做绝,百姓陆续逃进教堂,要求保护,避难百姓多达三千。
取得建筑材料玛尔大修女表示,以这种方法来帮助百姓的想法,源自于她从外喀尔巴阡州(Zakarpattia)返回基辅途中的体悟。入侵后的最初三个月,玛尔大修女的团体在外喀尔巴阡州日夜祈祷。
我们看到上主充满激情:祂谈到喜悦,说了这样的话:‘我要因我的百姓而欢欣’。上主想到祂将要做的事,想到祂将与自己的子民一同欢喜。这如同是上主的一场梦,关於我们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