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中,有仇不报非君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旧约时代,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些都属于人性文化的局限。报复思想衍生暴力、战争和恐怖。
除了利玛窦的儒装外,会幕中的教会元素没有任何中国文化特色,这是地方教会需要加强的。其实,无论地方教会,还是全国教会,本地化暨中国化都有待加强。因此,教会中国化暨本地化是这次研讨会的核心主题。
在中国文化中,表示爱的诸词当中也只有仁这个词最接近这种性质的爱的含义。中国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论语》,不但大量地运用这个词来表示这种最博大的爱,而且将其与圣相联系: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孟主教说: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展现教会的艺术,同时也展现出中国文化的艺术,以此来表达我们不仅是一位好教友,也是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的中国公民。
据Ms.RaphaelaSchmid教授介绍,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宗教很感兴趣,这次中国之行是应一个新成立的名叫ROMEREPORTS的网络电视台之邀来华采访的,想通过亲身访问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会的发展变化
张春申神父的“中华灵修”引入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体范畴”作为西方神学“位际范畴”的补充,以宋明理学家的静坐方法代替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对祷模式,最终通过对“圣神”的本位化即“气”化探求“即超越即内在”的天主体验
无论本地化还是中国化,我觉得都涉及两个基本的层面,一是诠释框架(InterprefiveFramework),另一是关联框架(CorrelafiveFramework),前者就是中国文化与基督教对话的思想资源
「耶稣会跟中国很有渊源,不少先贤熟悉中国文化,也取得好的中文名字,例如利玛窦。我们对传教士的中文名字甚为讲究。」
热爱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林神父,来到中国,帮助中国培养人才。初见林先生,他给我的名片身份是神父(Father),这让我大感惊讶,也非常高兴。(当年,我习惯称其为先生或老师,本文继续这样的称呼。)
圣言会的外籍传教士与中国教师有密切合作,他们提供条件让学校继续开学,并强调中国文化研究(汉学研究、中国建筑、中国艺术、本地圣职人员进修班),这样强化中国人的爱国精神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