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12:5—7)。去年,因事与母亲闹起了别扭,并引起深深的不快,多日不能排解,虽明知这种状态非天主所喜欢,但难以压伏,如鲠在喉。
在祈祷时,一个名叫路丝的十岁小女孩,用非洲小孩惯有的天真祈祷着。她祈祷说:“上帝,请你寄给我们一个热水袋。如果明天寄来就没有用了,这个婴儿就会死去。所以,请你今天下午寄到。”听到他的祈祷,我十分惊讶。
基督由父遣来「向穷人宣布喜讯,医治忧伤的人」(路:四,18),「寻找并拯救迷失了的人」(路:十九,10),同样地,教会也爱抚所有受苦的人们,而且在贫穷受苦者身上,体认其创始者的贫穷受苦的真象,设法减轻他们的困难
(路廿二:26)路加福音曾多次描述门徒们讨论谁是他们之中最大的(参阅路9:46),但这次却在耶稣的最后晚餐中。那时,祂刚刚建立了圣体圣事。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我们共同走在一条漫长的朝圣路上,我们有理由让这条路把我们带回到相同的地方,使我们回到自己的内心及构成幸福人生的基本欢乐上。路是人走的,我们可以自己决定我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95年初中毕业之后,没考上高中,我那时对前途感到茫然,不知自己的路该怎么去走。就是这种心态,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直到97年冬,我的思想完全陷入了低谷,非常悲观,感到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
在他这篇讲话中,我们真的走了一程理性与信仰关系历史的路:从旧约圣经到希腊理性同圣经文化的关系,包括旧约和七十译本,然后是新约…接着,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走了一程神学历史的路,从教父到改革,到康德,到现代时代
教宗说:这条路震撼了许多古巴青年的心:它不是逃避和便捷致富的道路;而是肩负起责任、为近人服务、关怀弱者的道路。这条路必须从深受苦难的古巴人民的基督信仰根基中汲取力量。
天主对我们的赏报不是按照我们的功劳和行为,而是唯独依照祂的慈悲及无限慷慨(参:罗三21-30;咏一二九;路十一37-54)。
因为往年教友们过四旬期也就是守斋、祈祷、拜苦路、做克苦,可今年刘神父强调在四旬期不光要守斋、祈祷、拜苦路、做克苦等,更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去行爱德,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更要去帮助身边那些无力回报的兄弟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