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河北献县圣望会的一位修女,最近在圣堂里翻阅圣经,偶尔翻到了马尔谷福音第3章13、14两节:随后,耶稣上了山,把自己所想要的人召来,他们便来到他面前,他就选定了十二人,为同他常在一起,并为派遣他们去宣讲福音
而且大家熟读圣经的时候,会发现耶稣复活的奥迹在新约,以及宗徒的书信和宣讲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复活的信息与我们的信仰生活关系是多么的密切!
印尼海啸中十万条生命在瞬间的永远消失,人们用几十年上百年辛苦建设的家园,顷刻间的荡然无存,让我似乎在突然间彻悟了什么!我不知道这是否是来自灵魂的声音,促我猛然醒悟。
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不接受到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最终教友会接受的、会喜欢的。有时,我们也会夸大困难的程度,我们有一百件担心的事,有九十九件不会来临,但我们却多了九十九份担心。
生命中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正是天主对我们的爱加以考验和磨砺的时刻,因为生活是纯真之爱的试金石,同时也是化了妆的祝福。人生的胸怀包罗万象,祝福却是它们共有的内涵,而爱却是通向祝福的一把金钥匙。
你可能会觉得每天要忙很多事情,怎么会有时间祈祷,顶多就是睡觉之前和耶稣打打招呼,或是星期天去教堂尽量几分钟不要分心地念经、参与弥撒……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是发生在一个都市里的教堂,它让我对祈祷有了新的体验,或许对大家也会有所帮助
若望宗徒到底在那里生活了多少年,今天我们无从得知,但学者们都公认圣若望在那里写了第四部福音,即《若望福音》。同时,在那里也完成了《默示录》一书,最后在那里去世,因为今天他的坟墓就在厄弗所。
因此,有一种友好的悲伤,会引导我们走向救恩。想想这个比喻中的荡子:当他堕落至深渊时,他感到非常痛苦,这促使他幡然醒悟,决定回到父亲身边(参路15:11-20)。
他们是在耶路撒冷圣殿服务的人,生活在神圣的空间。然而,朝拜活动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导向为怜悯。的确,在成为信仰事件之前,同情是一个人性问题!在作信徒之前,我们被召叫作人。
家庭,人类团体和伦理道德法则11.一个家庭,如果其中每位成员都遵从共同的法则,便会生活在和祥之中。这个共同的法则阻止自私的个人主义,并把每个人维系在一起,使他们和睦相处,为既定的目标勤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