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登山宝训》中,当主耶稣一口气使用了两个比喻:他的门徒是“盐”,他们是“世界的光”;如果前一种说法描述了他们自己的品质,那第二种说法就是说明了他们与相关事物的关系。
门是我们每天都必须要经过的,特别是那扇每天给我们带来安全、温情、喜悦、宽慰、静谧的门,为此,门也成为家的象征,门由此体现了它存在的意义。
纸怒不可遏地质问墨水瓶,“你那墨水玷污了我的洁白,使我变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谁还需要我?”“请不要难过,”墨水瓶和颜悦色地回答说:“你的身上记下了一些有用的东西。
上主,这个病痛……上主,这个忧伤……上主,我是如此卑微,似乎无法为了爱你而承受那委屈。
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一样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出乎意外。在我们这里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违反规则?
(玛18:3)如果我们将圣三比作一个家庭,父母比作天主父,那我们就如同耶稣一样是孩子,而圣神就是我们与父母间的爱。
从黄先生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他内心对天主那坚定的信德。“爸爸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谈到爸爸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正在石家庄进修中文的黄宇华动情地说。她回忆,小时候爸爸教她和哥哥很多东西。
虽然一万元钱对这个家庭来说,数字已不是很少,可是和女儿的命是没有办法比较的,医生的眼神里只有同情和无奈,他们叹息着摇着头……刚毅的父亲终于也控制不住,一颗颗豆大的泪水在他那几经风霜的脸上任意流淌……,从此
我们常将那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福音,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即以一种陈旧的,甚至是不着边际的——落后于时代的方式表达出来,将“珍珠包在陈年旧布里”送给人。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教会可真就惨啦!谁去关心那些冷淡迷失的教友呢?谁会在意那些不进堂的教友呢?谁看到教会停滞不前会更焦急呢?谁看到教友立恶表最难过呢?谁会关心那些愿意寻找真理而没有人宣讲的外教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