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在弥撒大祭中,先举行圣道礼仪,再举行圣体祭献。教会如此安排,因为她知道:没有天主的圣言,我们的信仰便无根据;没有圣体神粮,我们的信仰便是空泛的,理论的,无生命的。
1650年,卫匡国作为中国教区的特派员返回梵蒂冈,为中国礼仪辩护,返回欧洲的航程又花了四年时间。
第三条诫命“守瞻礼主日”指出了我们人,作为团体,和天主的来往之道,以及,享受天主的爱,在礼仪感恩中的生活。第三诫,既是我们天主儿女在现世生活的高峰,也是未来天上生活的预尝。
在祈祷中,在教会的礼仪中,我们就如“登上高山”,面对面地观看耶稣。在祈祷的“高山”上我们会认识到耶稣基督就是天主。祂不仅是我们基督徒的天主,而且是所有人的天主。
在我们每一次祈祷时,参与圣事礼仪时,特别在领受圣体圣事时,主耶稣一次次来到我们的生命中,聆听我们、欣赏我们、鼓励我们、宽恕我们、圣化我们。
今天的礼仪并未直接讲述这个情节,但引导我们默想其中的叙述:与复活主的相遇改变我们的生命,光照我们的情感、渴望及思想。
答:肋未人因被天主特别选立,专职服务会幕与礼仪事务(参阅户1:47-53),故扎营在会幕四周,并随会幕一起行动(户2:17)。
透过有规律、庄严且合乎礼仪的献祭生活,以色列人不断被提醒:一切属主,时间是圣的,生命是恩赐,人当悔改归主,常怀感恩。《户籍纪》第30章问答一、总纲:什么是许愿与誓言?问1:什么是“许愿”与“发誓”?
这组大对经是教会的古老传统,是神圣礼仪中的瑰宝,实值得保存和发扬光大。这些对经被纳入弥撒礼仪中,用作十二月十七至廿三日的福音前短句,与晚祷圣母赞主曲的对经互相呼应。
今天中国教会也现代化了:礼仪改革、重视圣经、平信徒积极参与教会活动等,表面上看来和国外基本上一样,梵二公会议上的邀请已经被中国各教区的神长教友们听到、接受、并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