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们一再呼吁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结束暴力和冲突,寻求持久和平。他们在一份有关安全的声明中说,「成为亲以色列人就意味着要成为亲巴勒斯坦人。这意味着要为所有人带来正义,他们的某些成果将持久和平。」
显然地,与战争所遗留的痛苦与破坏相比,冲突与战争中所得到的好处实在是微不足道。这就是为何历任教宗所说,没有所谓“公义之战”。单单是这些悲居的回忆,足以防止未来暴力冲突与战争的威慑。
「假如科技发展非但没有促使全人类生活品质的提升,反而加重不平等和冲突,那么这些发展绝不可算是真正的进步」。教宗指出,人工智能带来的诸多挑战牵涉到「人类学、教育、社会和政治」的层面。
教宗庇护十二世也和教宗本笃十五世一样需要面对战争而且是世界性冲突带来的广大悲剧。教宗庇护十二世利用于8年前设立的梵蒂冈电台,令所有的人都能听到他的热切呼吁。
你们看看在冲突的根子上常有某种忘恩负义和贪婪的思想,提前占有东西。“我们不需要给家主任何东西,我们劳动的出产只是我们的。我们不必要靠任何人”。这是这些园户的话。
在经济、地缘政治和生态的冲突中有黑暗存在,但更强而有力的是基督之光。愿基督成为众多儿童的光,他们在中东和世界不同国家遭受战争和冲突之苦。
缅甸自从今年2月1日发生军事政变以来,示威游行的民众再三受到暴力镇压。教宗恳求天主使人人洗心革面、缔造和平,同时也指出「上主始终聆听祂子民的呐喊」。教宗在弥撒中表达了这份关怀、传达了如此祝愿。
因此教宗检举残害生命权利的行为,他说除了战争、恐怖主义和暴力的受害者之外,还有饥饿、堕胎、对人类胚胎进行实验以及安死术所造成的无声死亡。
在这种产生沮丧和不满情绪的情况下,只有极少数的个人和社会能有进展,因为不满的情绪会减弱维持和平的努力,反而会在社会上激发的冲突、挫折感和各种不同形式的暴力。
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大区的雷迪普利亚纪念堂,埋葬着10万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遇难者,教宗要求人类在人的暴力面前痛心悔改,在人的堕落面前承认错误,祈求宽恕,并且痛哭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