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是这么称呼这位76岁的加拿大籍神父的,而在小朋友们把毕业留念送给他的那天下午,他却死在了成泽的街头上。日本东部大地震也夺走了这位热爱日本的外国神父的生命。
我去的时候,他很清醒,但非常虚弱,已经不能说话,遗嘱大概是他口述以后,别人写的。
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孤儿院的院长身上,他是一位美国的传教士。日本侵略者残杀了这些孤儿的父母,连他们这些孤儿赖以栖身的孤儿院也不放过。
他出生在一个家境贫寒的农家,虽然在青年时领洗奉教,但他坚信自己的信仰,并以此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依靠和寄托。中年,他为了更好地养家糊口,养育他的八个子女,便改行做瓦工,开始了他的泥匠生涯。
在我修道的历程当中一直有一位默默的奉献者。他没有像其他亲人一样,有那么多的鼓励和支持的话,也没有像朋友们那样的欢送;没有像母亲那么多的唠叨,他有的只是默默地奉献和不舍的情感。这个人就是修士的父亲。
一百多年前,德国释经学者凯乐尔提出了最具争议的口号,他认为玛尔谷福音是耶稣受难的故事,只不过是这个故事的导言写得很冗长。
为给他人创建一个美满的家庭,他在美国东纽瓦克就写下了《家庭教育》一书,几个国家的电台为他专栏播出。他还翻译了海外的《亲子之间》等名著。他对各种宗教都有过深入研究。
不一会儿,那个最小的小孩子出现了,他拉着我的手,带我去看他的卧室,因为他仍是幼儿园学生,所以床单等等都有动物或卡通人物的图样,他也有一个小柜子,里面藏着他的一些宝贝。
作者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放弃了律师的高薪,心甘情愿地到各地去宣扬主的福音。作者十分重视基督徒应该心中常怀喜乐,因为只有心中喜乐的人,才知道如何去爱,更知道如何与别人分享他心中的基督之爱。
他对自己的这种旅行方式信心十足,有时还和朋友开玩笑说他开车到纽约已经自动化了。那是1996年5月的晚上,他依照往例开车由蒙特利尔到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