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亲经常到教堂善领圣事,在家总是捧着经书念经。就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仍然捧着经书,戴着老花眼镜,手拿放大镜看。不认识的字也经常问子女,问后怕忘记了,还在边上注上同音字,便于记忆。
这尊雕像刻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于1942年8月在奥斯维茨纳粹集中营中殉道的女哲学家,加尔默洛会修女埃迪特•施泰因。这位犹太裔德国籍的修女由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列入圣品,并奉为欧洲的主保。
(斐1:23)死亡是人在现世旅途的终点,也是恩宠和慈爱在世期限届满,基督徒藉着死亡会达到生命所追求的永恒的生命。
二十四顷地本堂柳建林神父在教堂举行两台弥撒后,又带领教友前往教会墓地,在临时搭建的祭台上举行第三台弥撒,并为在此地去世的原西南蒙古教区和原绥远教区主教、神父、贞女们祈祷;小巴拉盖本堂王进文神父带领教友在弥撒后前往原圣母圣心婢女会韩进贞
他就像一面镜子,时刻照出我们身上的污点,时刻向我们敲响警钟,让我们在生活中,彻底回应天主的召叫,按照他的圣言,借着他的启示,效法他行为,宣扬他的仁爱,最终达到真、善、美、圣的境界。
虽然他知道那“饮料”没有什么好处,可是他一感觉到渴,还是会喝那酒,因为那是他唯一可以喝的东西!人是需要快乐的,更需要活得有意义。这种需要就是心与灵的渴。这种“渴”若不能用圣善来满足,就会被邪恶所充满。
当这事实际发生,即我们实在听到时,我们会更好。分享现实也是好的,即那触及我们生活的好好坏坏的现实,这会对他人有帮助。还有一件事我们通常感到难讲。我们感到难讲的是什么呢?
在有些人的想象中,就如那位阿兰王的军长纳阿曼对天主的认识,以为天主会通过先知厄里叟行超越的奇迹,而不是在约旦河里洗七次(列下5:10-14)。然而,天主却通过先知,让他在河里洗七次。
马尔谷福音另一次提及玛利亚是在耶稣开始在加里肋亚湖边传教,回到本乡,在会堂教导的情景。人们对他感到惊奇,想知道他从何处获得所有的智慧,他们问:这人不就是那个木匠吗?
昔日在加里肋亚湖边,许多人甘让耶稣征服过来:他们原本寻求肉体和心灵的康复,结果被耶稣恩宠的力量所触动。另一些人却是他亲自召选的,成了他的宗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