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耶稣适时地由具体而物化的水转向对人生命真理的探讨。这种探讨由耶稣对撒玛黎雅妇人的宽恕为怀起步。
如果生命有生有死,不管是谁都逃不过,就像四季转换般,那为什么会造成人这么大的恐惧呢? 我想大致上人怕死,是因对死的观念不正确:以为人只要死了,就全部都结束了。
譬如,身体的软弱倒成为属灵的能力的动力;丧失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属世的贫穷倒成为属灵的富足。
路加福音里讲述了一个浪子(路15:11-32),他要在世界中找寻“属于自己的地方”的过程,人成长过程中的叛逆挣脱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个浪子在世界的摸爬滚打中满身伤痕,他开始洞察自己的内在生命,开始对自己诚实
当我们基督徒,作为活的圣堂、活的十字架、活的福音失去生命,不见精神,躲藏在人群中时,高耸入云的木十字架,铁十字架,石头雕像,树脂塑像……会更有意义吗?
古罗马历史学家特意完全忽视耶稣,然而,一千九百年后的今日,一位像我这样否认自己是基督徒的历史学家,都发现到人类历史舞台灯光竟然集中在这位特殊人物的生平与性格上。
教宗援引梵二文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重申移民权利属于人类基本权利的范围;社会还须保障人不移民、留在自己国家的权利。
也正是借着诺厄讨天主喜悦,人类才可以在今世存活,世上的一切生物才会延续到今天。诺厄为什么如此讨天主喜欢呢?他又做了些什么呢?仔细阅读创世纪诺厄时代洪水灭世的章节,答案就会十分明确。
这是人类真正的宝藏。" 教宗继续说,正因为有天主的爱,"才没有模糊不清的东西,没有模糊笼统的情绪;天主的爱彰显在那些拥有耶稣的名号和容貌上。
十月十五日正式接任的帕罗林总主教透过教廷新闻室发表声明,对教宗所给予的「受之有愧的信任」表达「深切和热情的感激」,同时也向教宗表明,「为了天主更大的光荣、圣教会的益处和人类的发展与和平,愿意全心全意地与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