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于福传的尚美珍教友四、守斋克己全力福传尚美珍跟主教、神父们的接触慢慢地多起来,为了福传,他找到了当时的杨祥太主教,请求主教派神父去南郭村传教,当时由于确实派不出人来,愿望没达成,但她仍不灰心,既然没有神父来
我相信有这么多人的深入参与和坚持,大家将会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用汤汉枢机的话说:天主教与社会的融合不是要不要、该不该、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我相信有这么多人的深入参与和坚持,大家将会达成越来越多的共识。用汤汉枢机的话说:天主教与社会的融合不是要不要、该不该、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校友麦淦岐忆述与梁锦荣特别有缘,既是中学七年及香港大学三年的同班同学,曾做同事,他最欣赏他的牛脾性,率直及主动帮人,事发当晚得悉好友遇害,眼泪即夺眶而出,麦正努力达成好友遗愿,筹备成立以他命名的奖学金。
这样的过程,好似耽误时间,但实际上是节省时间,让执行者参与计划和决策,执行时更彻底更快速达成任务。
为此,要达成这样的使命,只有当所有牧灵关怀的条件都集合起来,并且有主的使徒们在一开始就参与其中,才有可能。事实上,「借着洗礼每位天主子民成为门徒,皆以传教为重的(参阅:玛廿八19)。
大至世界大同和平的如何实现,何时达成?小至每人每天生活中的小节目的顺利与否?一切都在天主的旨意中,就如同“人子的命运,是按照指着他所记载的进展。”
然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专注当下的每一步,要轻装前行,抛弃过重的东西,只带着必要的装备,摆脱一切累赘,每天奋斗,以免疲倦、恐惧、犹豫和阴霾阻挡去路。
杜维明的立足点毋宁说是文明的和解,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出自多元现代性;于是全球化和本土化就必然相生相伴、各擅胜场,而在这样一种大趋势中,跨文明对话意味着人类有希望的和平前景,即超越普遍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以达成各文明间的真正和解
本来任何冲突,在爱德精神上,可以达成“妥协”,由“妥协”达成“共识”,再由“共识”进入“投身奉献”。可惜分裂竟出现在基督徒身上!教会初期也有这现象,例如格林多教会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