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既然视他为救主,就该见证他的信仰,活出他的大爱,在彼此相爱中让他人从我们的生命看到基督。
只有一个被人们视为仇敌的撒玛黎雅人对他动了恻隐之心,为他包扎伤口,并给他安顿住所。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常会遇到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这个时候我们是充当司祭、肋未人还是撒玛黎雅人呢?诚然是后者。
只要一有机会就到教堂里来,主内的姊妹们也是始终在关怀着她、帮助着她,同时为她祈祷,大家依靠天主,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生活中的人们,往往都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斤斤计较于自己的得失。一切顺利时便心花怒放,欢天喜地。但是如果遇到点挫折、考验就会怨天忧人,感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以消极的眼光看世间的万事万物。
父亲早逝后,母亲为养活7个儿女,常穿越崎岖不平的羊肠小径,到集上卖豆腐卖羊杂汤,受尽艰难。即使如此,仍吃不饱穿不暖,最后竟不得不沿街乞讨,把人家施舍给的旧裤破袄拆洗缝补好,大的穿了小的穿。
他特别重申,基督徒不要麻木、对他人的需求无动于衷,通过对耶稣圣心的默观反省,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要有改变,脱去旧人,成为新人,通过更新的生命彰显天主的大爱。
这个问题明确而直接,在它面前我们无法逃避或者保持中立,也不能推辞不答或委托他人回答。这个问题不带任何审问之意,却充满了爱意,它在敲我们的心门,询问我们是否乐意为主效劳。
拉匝禄和他的需求、他的困苦、他的疾病,就是在敲那人心门的上主,为使那人敞开心门,让慈悲得以进入。可是,他没有看到,只是一味地封闭自己,对他来说门外什麽也没有。
我们向天主所求的往往也像不知利害关系的小孩一样,只按本性欲望,只求现世名利,只求自己一马平川、一路顺畅,丝毫也不考虑如何善用天主赐的智慧能力、金钱物质去帮助、救援身边的穷苦病弱弟兄,遭遇患难姊妹,不知道积聚天上财富,不知道效法耶稣克苦赎罪,替他人分忧解愁
任何一个向天主说的‘是’,为我们和他人而言都是救恩史的起源。教宗说,在这将临期,天主渴望探望我们,等待我们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