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10:9)耶稣的门是敞开的,没有门槛。信仰之门是耶稣为我们开放的,可是我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加高了门槛,使那些想进门的人望而生畏。笔者亲历了一些事实,供教会成员思考,是不是该拆门槛,能不能用爱心去拆?
生活中常能感受到天主的同在。我常祈祷说:我一直生活在你的恩典中,而却无以回报。我急切地想做点什么,却又什么都不会,我很气恼自己的无用!
得知消息后,我第二天返回家中,站在遗体前,望着他安详的面孔,伸手拉着那已经发凉的手,也仍能想起昔日的温度。
弥撒结束我感觉手被粘了一下,一看,见手上有比绿豆小点的一滴血。奇怪,手上哪来的血?我给一位教友看,她不理解,说揩掉就是了。
神父说:“不,我不懂法律,我只懂得一些天主的恩典,这就使我满足了。”法官说:“我明白了。我不能对你说:那片山坡的稻田是你的,这片平地是我的;那根草是你的,这朵花是我的。相反,我们会共同分享每一件产物。
“人类的一切事物都是悬吊在一根细丝上;昔日的强盛可以因为时运的倒转而毁于一旦。”(【古罗马】诺维德《黑海书简》)(五)不拘命定说起改命转运的事,最为突出的当属袁了凡先生。
此外,专为敬礼天主之用的神圣建筑物和物品,应确实是尊贵而美观的,且是天上事物的标记和象征[108]。289.因此,教会不断借助于高贵的艺术,并采纳各民族及地区的艺术风格[109]。
[5]教宗保禄六世也同样表示「真正的人文主义,必须向至高者开放,承认人生的真正意义来自一个召叫。」[6]对邻人的冷漠,会用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人们常说:痛苦是天主化了装的祝福。河北衡水景县的李鹏元教友在他的苦泪人生中印证了这句话的真实。
早期一些从台湾到美国的留学生教友,在60、70、80年代里自发性地成立了许多信仰小团体,藉着读经祈祷,信仰分享成了一个小型的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