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二以后,很多教友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们的目标及使命都是:帮助自己及他人加深与天主的关系,体验基督的临在;建设互相支持的信仰小团体;有计划地培育委身的基督徒;透过各种善工,发挥热爱教会、服务社会的精神
新修的公路从原来修道院中穿过,封闭的格局被深深剖开,似乎隐喻着世俗世界和这个修道院的关系。修道院的基本格局仍然非常清楚。教堂的屋顶被焚毁,可是,教堂内花岗岩的柱子犹存,柱子下面有一排排后人砌的空猪圈。
利用各种途径传福音的事例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暂时谈到这里。五、传福音的效果是应该相信天主的全能感化 有的教友传教过于着急,恨不得讲一次道就把人家送到教会,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方式方法要讲究。
她说:“通过学习,我的信仰加深了,更拉近了我与天主之间的关系,今天我能认识天主,走进教会,我万分感恩。门徒班要求我怎么做我都照办。”回来之后,她第一件事就是为经常骂她的婆婆洗脚,边洗边说:“主啊!
法国的神学家S·薇依,她曾从信徒的本质上,毫不掩饰地指出其信仰与人内心的思想境界的关系,她说:“我认为只有高于某种精神层次的人才可能参与真正的圣事。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耶稣并不简单地像纳因城寡妇的儿子或拉匝禄一样由死而生,也没有简单地恢复与那些曾在圣周五离开他的人的关系。他的生命是全新的,可他一如从前。只有我们的心变得澄明时才能认出他来。
不适合的关系,趁早结束,就是最好的结果。这些道理都是有益的,但是,选择什么时候离开却很重要。
耶稣与前来寻找他的人建立独一无二的关系。耶稣所行的神迹,尤其在罪人、穷人、边缘者、病人、受苦者面前,都是慈悲的教导。在耶稣内,一切都讲慈悲。耶稣总离不开怜悯。
耶稣与前来寻找祂的人建立独一无二的关系。耶稣所行的神迹,尤其在罪人、穷人、边缘者、病人、受苦者面前,都是慈悲的教导。在耶稣内,一切都述说慈悲。在耶稣内,无处不是怜悯。
(创3:17-19)罪恶,使人自己,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人与天主的美好关系,遭到破坏。这一点,我们比较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