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任枢机主教的约瑟夫·拉青格在其《大地之盐》(TheSaltoftheEarth)一书的中文译本序言中问道:“在未来的某一天,会不会如同在犹太教到异教的转型中所产生的希腊及拉丁基督信仰一样,出现一个亚洲或中国的基督信仰
(格前7:4~5)他们彼此的忠诚度人神共鉴,感人肺腑,终于蒙受天主的垂怜。娉娉说完后,忽然飞走了。魏鹏从梦中惊醒,只见淡淡的月光照在帘子上,冷风扑面而来,环视四周,凄冷悲凉,不觉泪如泉涌。
我们基督徒的乐观主义是建立在一个活泼的望德上——意识到所有的事情都导向天主的光荣,导向在祂的平安中最终的圆满,以及在正义中肉身的复活,“渐渐地光荣上加光荣”(格后三18)。
作为基督徒,无论我们在哪里生活,“我们是代基督作大使了,好像是天主借着我们劝勉世人”(格后5:20)。
(爱·扬格《夜思》)也许正是孩童的赤子之心,纯真之灵,天真无邪之质,就尤其会引起神的青睐有加,而有求必应。
一直到12世纪,阿拉伯文化翻译保存的希腊典籍又通过两条途径重新传回欧洲,一条传播途径是西西里岛,这里汇聚了拉丁、希腊、阿拉伯、犹太各族的学者,另一条途径是基督教世界重新夺回的西班牙,在托莱多城的翻译中心
拉辛格强调:“当然,对于圣体奥迹不能再增加什么。可是我们要问:圣体圣事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去实现这一奥迹?团体不能因着自己而产生圣体圣事。可以说主没有从集会的内部产生圣体圣事。
她叫格蕾蒂斯·艾伟德。在中国人眼里,至今仍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有关其简历是这样:格蕾蒂斯·艾伟德,女,1902年2月24日出生在英国伦敦郊区,父亲是一名邮差。
保禄在论述基督徒应有的圣洁生活时,酵母的意义明显是消极的(参考格前5,7-8);在论述割损与恩许的关系时,酵母的意义是积极的(参考迦5,9)。由此看来,酵母在初期教会的意义已变得模糊。
对于这个“活的灵魂”,女撒的贵格利(天主教译作:尼撒的圣额我略,编者按)称其是“潜藏在人体内面的人”。他对于“创造”和“塑造”两词的运用颇有讲究:他说:“上帝创造了内面的人;塑造了外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