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喜乐》以下简称A.L.13)我们因此而相信,家庭的福音起源于人的受造,那原初启示了如下的真理:人的婚姻不是一个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的关系,肋骨的形象一方面代表着男人与女人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代表着男女因爱结合而成为一个身体的关系
其中有一部分叫《天主教界在“二战”时的贡献与历史形象再造问题》,就是以“正定惨案”和抗战时期天主教和人道主义救援为例,利用当时能够看到公开的报纸、杂志报道的与天主教相关的一些抗战时期的人道主义救助例子,
由于我们不认识死亡的世界,我们只可以借着不太适当的形象来想象克服死亡的进程。那些形象固然无法胜任,毕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奥迹一二。
教会往往会被描绘成反对科学进步、禁锢人性自由的形象,教友生活就是只知道礼拜天上教堂做礼拜,去尽敬神的义务而已;又因教会有许多规矩,而被人认为与宋儒的“存天理,灭人欲”相等同,以为宗教就是为了敬神而限制人的种种欲望
今天,我想通过两个形象的词来讲述这次访问:根源和桥梁!“根源”。
愛字,把这个繁体字形象的描画下来,正象耶稣被挂在十字架上的身体,左边惟有一个兵拿枪扎他的肋旁,随既有血和水流出来(约:19:34)。
这位善良教宗的侄孙及传记作者玛尔谷·龙卡利(MarcoRoncalli)向梵蒂冈电台表示: [教宗方济各的这句话]首先勾勒了龙卡利教宗人性和灵性的形象,也就是他对圣德的不断渴望,但我们也懂得了成圣必须以顺从圣神
接着,教宗谈到走出去的教会形象说:朝圣旅行不仅用脚行走,也须用心行走。
教宗解释了圣母玛利亚的形象,讲解了福音所提到的三个动词喜乐、起身、坚持。喜乐是总领天使加俾额尔对圣母说的第一句话:喜乐吧!你充满了圣宠,主与你同在(路一28)。
到耶稣诞生及被钉死后复活再升天的天主伟大的救赎人类计划,并讲述了在每日弥撒中教友要做好的一切准备,怎样参与弥撒,怎样办和好圣事,怎样教育子女,教给教友怎样祈祷,在生活中要处处行爱德,处处彰显耶稣基督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