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以这种自问的方式试图寻找生命更深刻的精神意义。 ■创伤后成长现象 这种现象被称为创伤后成长,即遭遇了某种创伤的人表示这种经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耶稣喜欢退避到荒野里祈祷,教导我们「如何寻找在静默中对我们说话的天父」。这「并不容易」,却邀请我们寻求「心灵的宁静」。因此,四旬期是「给天主圣言腾出空间的绝佳时机」。
寻找基督并非“我们愿意何时及何处寻找祂,而是在穷人的生活中认出祂来,他们受苦受穷,有时被迫处于不人道的环境”。
他说,在美国有灵性复苏的迹象,在“似乎丢失自己历史的美国社会”中,许多人“正在寻找”。
它依赖于我们这样的想法,“我需要这双鞋才能开心”,或者“我得到那辆车的一天,我会很开心……”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快乐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满足的,我们就不会在新鞋或新车中寻找肤浅的快乐,因此我们会更加节俭。
在上周三的要理讲授中,教宗以儿童的心态为例说,他“寻找父母只是为了从他们那得到东西,不是为寻找他们本人”。
既是“来到”,就必然有寻找的过程,既然寻找,就有热切期待盼望见到耶稣的心情;二、跪下来求。无论古今中外,“跪”是表示臣服的意思。在战场上,失败的一方都是跪下向胜利的一方表示归降。
有些信徒认为,圣经是上主的言语,若要明白上主的心意和他对我们的生活指引,就要往经上寻找答案。这个思想本身,并不是一个错误。问题在于我们以怎样的心态来“寻找”和“接收”神藉圣经言语的指引。
这两种尝试都处心积虑,设法寻找一种不需要天主和反对欧洲大陆基督信仰传统的解决途径,其结果如何我们都知道。这两个大系统中,没有一个能够解决人的问题,罪恶的问题,以及人性的问题。
几天之后,也就是当年的五月一日圣若瑟劳工主保瞻礼当天,他要求“劳动工作的条件环境总必须对人性尊严有所尊重”,当时教宗还特别为今天无数寻找工作、又四处碰壁的青年发出恳切的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