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二大公会议后的神学讨论主要集中在教会更新的议题上。诸如教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她的性质、她的统一共融和她的机制结构、以及它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始终是现代神学所关注的焦点。
在梵二会议对神恩的重新重视与开放之后的两年(1967年),一群杜肯大学的天主教老师和学生在一次周未的避静中,有许多人经历了圣神充满和异语神恩的经验。
这端信理,在公元1439年召开的佛罗伦萨大公会议和1563年召开的脱利腾大公会议中已经钦定。圣大额我略说:有关一些轻微的罪过,我们必须相信,在公审判前是有炼净之火的。
c.325年尼西亚会议,决定复活节必须在主日庆祝;及后,复活主日按传统计算,必在3月21日后、首次月圆之后的首主日。
1965年曾赴罗马参加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
16世纪的新教运动使北欧大部分民族脱离了罗马,之后的脱利腾大公会议振兴了教会。传教方面16至17世纪是公教会历史上福传的最佳时期之一,比如传教大主保方济各沙勿略在印度曾经一天为数千人付洗。
所有关于「大公主义」的写作和重要发言,主要都是来自我们天主教的:从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直到我们现任的教宗本笃十六世,天主教一直都孜孜不倦地找机会与其它两个主要基督信仰教派交谈。
10」(罗十二10)在此,我们应回想起梵二大公会议对司铎的恳切鼓励:「司铎应该诚心承认并促进在俗信友的地位,以及他们在教会使命中的本有职分,(…)。
犹如梵二大公会议鼓励各地教会提供机会让信徒接触社区不同群体,共同参与实践关怀行动。
虽然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信仰/神学本地化(Inculturation)的思想,但中国教会在本地化方面依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