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解释,现代人视宗教是个人的事,与社会群体生活无关。社会普遍以一个人的生产力来衡量他的素质。他续说:“当人们着重物质利益,把精神的需要搁置一旁,这就是本地教会一个很大的挑战。”
现在的人究竟怎么了,很多视婚姻若儿戏的男女大有人在,即使那些知书达理的人也会像苏东坡那样认为刘庭式有点愚傻,竟对婚约盲妻如此痴情深爱难以理解。
那时8岁的大舅觉得是后娘,经常为难后进门的姥姥,老娘却非常懂事,跟姥姥站成一条战线,知道虽是后娘也应该尊重她,每天帮着姥姥干活带孩子,成了姥姥儿时的回忆,姥姥也视老娘为亲生,母女关系非常好。
教宗的讲话直入主题,首先指出在本笃十五世教宗称之为毫无意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年後,仍有许多民族视和平只是一个遥远的幻想。
上主你的天主,自年首至年尾,时常注目眷视……(申11:12)送走猴年,迎来鸡年,又是一年新春时。面对满满的收获,唯有心怀深深的感恩。
还是闭上眼睛转目不视?耶稣成了罪犯,人们躲避尚且不及,谁还会在这个时候和他沾上边?可是物落尼加就不惧别人的眼光,挺身而出,拿出自己干净的手帕,帮耶稣擦脸。
应视告解如同看医生般。若你不告诉医生你的手臂疼痛,他无法诊断并治疗。同样地,若你不向神父告诉你的罪,他也无法赦罪,以及为你灵修上的创伤给予治疗。
赚得智慧胜于赚得银钱(箴3:14),我们却喜爱金钱胜过喜爱智慧;智慧只与谦逊人相处(箴11:2),我们却骄矜自负;智慧的效果是德行(智8:7),我们却视德行为累赘;智慧教导我们审察自己的行径(箴14:8
此外,教宗在讲话中特别强调,基督不看标签,因为这些青年因犯有严重罪行而带有了印记;基督视他们为子女。因此,教宗像父亲一样去看望子女,以具体行动表明他们并没有被排除在教会生活之外。
三是祈祷化:小妹妹们都努力度祈祷的生活,视“神工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