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她经常在独处的时候默默怀念与女孩曾经快乐的时光。又是一个大瞻礼,曾经在教堂各种活动中非常活跃的她,已经让自己变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她在教堂的院子里看着忙忙碌碌的人们,心里很茫然。
(若15:17)读了这两句话会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当你想到别人如何待你,就应该思索着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因为,我们的生命本来就并不是一个独处的世界,而是“一种彼此依存、相互合作的努力过程。
一个人独处时,便发现自己生活的许多领域都被这世俗浸透,我们甚至觉得怎麽洗它都洗不乾净。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劳苦。
单身男人每天晚上出去喝一杯或是到朋友家睡觉并不是他们喜欢喝酒或是与朋友非常要好,他们的真正原因是他们害怕一个人独处。因此已婚男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不应该再感到孤独和寂寞。
更重要的:是有独处的能力,不依赖他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也随之变化,如果你心心常常被某人或某几个人所占据,假如还以此为慰为乐,那么这样的独身生活就不够成熟,修道也是同样。
第三个诱惑是疏远慈悲之门,它使我们只生活在悲哀和泄气的境遇中,与自己独处。教宗说:若我们躲藏在自己的贫乏之中,天天苦思苦想,把负面事物纠葛在一起,乃至堕入心灵最黑暗的地方,我们就会疏远慈悲之门。
在黑暗时刻我们自然愿意独处,反覆思量生活是多麽不公道,别人是多麽忘恩负义,以及世界是多麽恶。我们大家都知道这种情况。我们有时领教过这种可憎的经历。但如果我们因此而自我封闭,就会看一切都是黑暗的。
我虽很不理解他们慨叹的意思,但我已经为我失去了妈妈而悲哀了,小小年纪,当一人独处时会凄然流泪。后来我大了,见到人家有妈妈可叫,可我顾影自怜,不由得想起我已经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孤儿了。
相反地,我们在自己的革责玛尼山上经常选择独处而不是呼求‘天父’,不像耶稣那样将自己交付给祂,承行祂的旨意。
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灵魂——对话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