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在证道中着重将主耶稣的无私大爱与人类的自私冷漠做了对比。主教说:耶稣是生命之水、生命之光,我们生命的标准就是耶稣基督。
上述历史背景揭示出来,皈依的信仰历程虽然开始时处于一种对信仰的冷漠状态,但这种状态并不是没有信仰的表现,相反因着人性骨子里所保有的源自对创造者那种至上神的期待。
其中,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农民,对传教士这声问候,起初反映冷漠,在当时,当地的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
2014年3月6日教宗方济各在接见罗马教区的本堂神父时强调,严厉、冷漠和实验室般的神父对教会毫无益处。他说:神父是富于仁慈和怜悯的人,与他的子民在一起,做众人的奴仆。
在此,我们可以用“冷漠和热心”来分享这个故事。面对陷于危难的人,祭司和肋未人只是“看了看,便从旁边走了过去。”这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本质和信仰取向,也反映了他们对于他人疾苦的冷漠和无情。
但是,我却和身边的同学越走越远,面对人性的贪婪、自私和冷漠,我又陷入迷茫——是去适应社会,还是保持自我?
教宗方济各来到受苦人当中,目的是唤醒人的良知,战胜那使我们麻木不仁的冷漠。这位来自世界尽头的教宗在欧洲的最南端从事他的首次使徒之旅,这里是寻找希望的难民遭受痛苦与接受慷慨援助的地方。
但这又说明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一方面高科技飞速发展,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加深,冷漠到夫妇对面不相识的地步。 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表现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人格异化为动物的作品非常多。
说起来,心存悲悯乃是人之常情,但在科技突飞猛进、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在价值取向物质化、人际交往功利化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似乎变得少了一些真诚与关爱,而多了一些冷漠和麻木。
教宗在会上斥责,面对叙利亚及伊拉克基督徒团体受迫害,许多人竟然冷漠以对。教宗方济各为中东疾呼并祈求「和平与稳定」,期许冲突各方「透过对话、修和及政治决心来解决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