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关心教友生活的神父,不是一个好神父。这是河北衡水教区张双桥神父几十年来的牧职经验中奉行的一句格言。圣召,就是心甘情愿地和天主缔结一份永不变更的盟约,用汗水和心血,甚至生命,来喂养主托付的羊群!
来自加纳的布莱兹的历程“天主的恩宠不分国界,因为我来自加纳,在加勒比海服务,而现在我将在罗马被祝圣。教会确实是普世性的,希望漫游远方”。
耶稣应邀到一个名叫西满的法利塞人家中坐席,一个妇人跪在祂面前,给祂的双脚抹上香液。耶稣宽恕了这妇人的罪。这个场面引起在座者的极大愤怒(参閲:路七44;47-50)。
教宗在讲道时勉励婴孩的父母亲以纳匝肋圣家为纯朴、和谐家庭的模范。弥撒后,教宗又照例举行了主日念三钟经活动。这台庆祝耶稣受洗节的弥撒,在美丽的西斯定圣堂中,在13名婴孩柔弱的哭啼声的陪伴下进行。
2.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中的世俗化基因 人是一个宗教性的事物,只要人类(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人)还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需要,宗教就有充分的生存基础。
这是一名菲律宾平信徒所做的传教选择,她从2003年开始一直生活在高棉人的土地上。她为那些处于死亡边缘,生活在痛苦和贫困中的患病儿童们组织了医疗团体和各种有趣的活动。
这慈悲让他们恢复活力,以平安充满他们的心,使他们成为新人,因宽恕得到净化。”教宗补充道,耶稣带来的喜乐消除了我们自己的挫败感,帮助我们接受天主的慈悲和被宽恕的喜乐。
我们请亚洲新闻通讯社的记者阿雷瓦托谈谈伊拉克基督信徒的现况:答:加色丁礼教会的主教们和宗主教现在都使用“迫害”这个词来谈当地基督信徒社团的状况。而这迫害的现象还不仅在伊拉克的内部而已。
圣座五月二日公布一份手谕,文件名称叫“天主的仁慈”。写这一道手谕固然出于实际情况的需要,但也有深远的教义背景。所谓实际的需要,指教友的良心意识有逐渐衰退的迹象,而且教友的信仰生活也有松弛的征兆。
论文提要:近代基督教的撰译活动是在晚清民国的具体处境中进行的,是针对中国语境说话的。清末民初,随着民族国家危机的加深,人们纷纷开出了各种各样的“救国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