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尽管是在这样一个回避问题的过程中,却也仍心有不甘,当然,也会不断地尝试着去接受这样一个在自己眼中在他人眼中并不完美的我,结果不得而知很不理想。这种自卑的心理最终是在耶稣给予的爱中治愈的。
然后我去抱柴,你来做饭,一碗稀粥暖和了你和我,这个断垣破壁的家温暖如春,我们热心祈祷后,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50年代后期的一个周末,我刚放学回家,母亲急急拿出一个小罐子,塞给我几张分币说:你姥姥病重想吃豆花,你去城里买一碗。你姥姥天天念叨你,喊你的名字。
hellip;不是一味地用世俗与人性的眼光来看待,审视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少信德,不公平,有私心,难受教,缺包容,欠付出……而确实需要像圣若瑟一样靠信德来接受,以望德去期盼
回到家里,我反复祈祷,求主恩赐力量和勇气,让我主动去和大伯哥握手言和。之后,我主动找了大伯哥去,与他和好,并说明了原因。我的行为感动了大伯哥,十多年的深仇大恨在主爱阳光的照射下,烟消云散了。
说到这里,我才发现与主的恋爱才刚开始,他深深的爱正逐渐走进我的内心,我也在学着怎样去爱他。
虽然我们明白圣母的身份和能力,我们是否常常急忙去找她?天父安排圣母将耶稣带到世上来,表示玛利亚是基督徒的最佳引路人,找到她便找到小耶稣。玛利亚不止是基督的母亲,也是基督徒的母亲。
耶稣基督不必要通过受苦和死亡来拯救我们,但祂必须选择去爱我们,即使要面对苦难和死亡。主耶稣在祈祷时大声哀号哭泣(希5:7-10),汗血遍地,这是人性不愿意受苦和接受死亡的自然表达。然而,祂却必须去爱。
梵二会议鼓励教友去传福音,因为耶稣指令性地说过:“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谷16:15)《天主教法典》说的也很清楚:“努力使天下万民认识并接受天主救世的讯息。”
以前上神学院时,每到假期,教区都会组织我们大修士到堂区去办培训班,有成人班,有青年班,有儿童班。当然,我们办的最多的还是儿童班。其实,与孩子们在一起,我可以感受到不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