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作出了如下解释:教宗愿意永远和世人在一起,只有世人给他带来安慰。他要像耶稣基督那样,把他的痛苦和受难展现在人们眼前,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我斗胆质疑这一解释。
圣若望在这段福音一开始就引述耶稣的话:天主竟这样爱了世人,甚至赐下了祂的独生子,使所有信祂的人不致丧亡,反而获得永生。
教宗告诫世人,古巴和世界都需要改变,但只有在每个人思索有关真理的事物并决心走上爱的旅程,播下修和与友爱的种子时,这种改变才能实现。教宗正是在修和的标记下于9月份到黎巴嫩进行历史性的使徒之旅。
当我们像德兰修女一样了解世人的痛苦与悲哀,知道人们的悲惨和贫穷,明白生命面对生老病死的人间多么期盼关爱和温暖,并因此而满怀喜悦的为最穷人服务,为生命点燃光彩。
回来后,我陷入了沉思之中,开始反省自己的信仰:“天主自有天主的计划,这是我们世人无法理解的。凡降到你身上的,你都要接受;在痛苦中,你要多多忍耐。
然而,教宗也表示教会为那些不称职、不忠信的圣职人员感到痛苦悲伤,而世人也因为这些圣职人员的坏表样而拒绝基督和祂的福音。教宗于是以非常简要的方法,指出阿尔斯的维雅内神父之所以成为天主心中的牧人的要素。
教宗方济各敢于处在脆弱当中:对于世人的脆弱,他并未停留在谈论的阶段,仿佛事不关己,却愿意展现出自己如同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脆弱。为此,教宗以一位能代表全人类的司祭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每天手握神圣的玫瑰念珠,转目向妳、仁慈的母亲,恳求全球疫情得以结束,世人能恢复安全无虞的日常生活。」当晚的礼仪在庄严隆重的游行中展开。
对我来说,将我亲眼所见到的先教宗的活动、他的生活写出来介绍给世人,是一个道义上的责任。
首先,它是面临的一种选择——一个“十字路口”的隐喻:已决心遵从父的意志,以自己的死来为世人赎罪的耶稣,在预见变为现实的瞬间,在被钉十字架、当痛苦与死亡接踵而来的时刻,“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