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大概这就是许多人——特别是文人雅士贤者圣徒喜竹爱竹的真正缘由。竹,总是容易让人想起空已虚心,想起豪迈凌云,想起高风亮节与脱俗超尘。
方济是基督的活形象,在贫穷、谦虚方面追随基督,方济认为贫穷是得救成圣的捷径,所以连在俗方济会友也应劳动、简朴生活。
但人常被俗世暂时的利益所惑,变得狭隘自私,不能把“天主的爱”贯穿于自己的人性生活,结果使灵性生命、肉性生命的活力走向空虚或自我陶醉。
(待续)摘自:卢云神父《活出有爱的生命——俗世中的灵性生活》
之后,修会成立了一个度默观生活的分支和两个在俗修会。1981年还成立了仁爱传教男修会。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与此同时,德肋撒修女的名声传遍全世界,她于1979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此外,圣人还组织在俗信友,为慈幼会的第三会,为慈幼会辅助会士,协助慈幼会的教育工作。圣人提倡以勤领圣体,朝拜圣体;热心恭敬圣母;忠诚服从教宗;为信友虔诚敬主的三大中心任务。他号召会士躬行实践。
宗教活动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开展,不得损害公民身体健康,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干涉教育、司法、行政职能和社会生活。
很多本笃会修院都有“Oblates”(第三会)他们采用本笃会灵修,把在俗的生活变成奉献生活。
在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真实而热诚的生命——他们回应天主召叫,放下俗世安逸,毅然走上奉献的道路。他们在讲道台上传福音,在圣体前为人代祷,在城市乡村中奔波牧灵,只为把主的爱带给每一个灵魂。
首先我们想到在俗团体的成员,他们在俗世现况中,宣发福音劝谕圣愿,为了在世俗中献身天主的生活;他们希望能以这种方式在文化、经济、政治等生活中,作智慧的酵母,作恩宠的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