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兰特神父是帕多瓦教区医院的专职住院司铎,他在医院的新冠肺炎治疗专区,全天候地服务病患,给予病患安慰、与他们一起祈祷、奉献弥撒及安慰和支持患者的亲属。
主教也呼吁教友们在今日“庄稼多、工人少”的时代,多为教会的圣召祈祷,以至诚的爱和行动关注和支持教区的发展及牧灵工作。
我喜欢这样想象耶稣在天父前祈祷,祂让天父看看伤痕:这是我为人类受的苦,祢做点什么。祂让天父看看救赎的代价。天父动了怜悯之心。这是我喜欢想象的事情,耶稣如此祈求。请想想,祂是如此祈求的。祂没有遗弃我们。
發明漢字的人知道「困難」是由於人跨越了神的界限,擅自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而承擔痛苦的後果。
我已是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了。看到“信德”上“岁月悠悠”这个栏目后使我想起一件难忘的往事。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姨母送给我一枚圣女德肋撒圣髑。
“小伙子,你这儿真暖和,我不识字的,只进来取个暖。”她在一把竹椅上坐了下来。她背对着我,老太太浑身颤抖着,看来着实冻得够呛。我把我的热水袋递给她,问她家在哪里,怎么这个时候还在外面。
晋军获胜的当夜,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结草”的老者,老人对他说:你宁违先人之命,善嫁我女儿,我在九泉之下,感你救女之恩,今日结草以助战,是为了替女儿祖姬报答你的大恩大德。我就是你嫁的那个妾的父亲。啊!
他紧扣福音场景,开门见山,询问在场群众:我是谁呢?在吾主面前,我是谁?在荣进耶路撒冷的耶稣面前,我是何人?我有能力表达喜乐,赞美祂吗?或者划清界限?在受苦的耶稣面前,我是谁呢?
进入五月份,我想起了我十岁时的一段往事,那时候我是二年级的小学生,每主日妈妈带我去教堂,参与弥撒、念经、做恭敬天主的事情。
当我看了电影《耶稣》后,我被主耶稣为爱全人类而甘愿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当我看了华姿所著《在爱中行走》后,我被德肋撒嬷嬷为爱穷人中的穷人而无私奉献毕生的高尚品德所感动;当我看了信德季刊《麻风病人的使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