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四个儿媳争相床前尽孝,给老姨喂饭喂水、擦屎端尿、按摩擦身、更换衣被,受到教友和村民的称赞。18日,是老姨出殡的日子,天气回暖,风和日丽。一大早灵棚前人头攒动。
如他经常到汉腰带这个山区探访,还帮忙联系西安社服,为这里的村民打了一眼井,解决了吃水问题。直到今天,汉腰带的教友们每年都会来看望老神父。兰神父衣食住行上的简朴令人敬佩。
半天特教半天正常幼儿园),6至13岁的进行日间的康复教育(特殊教育班)外,并且正在摸索和尝试针对能力较好的个别学生,让他们去营西村小学随班就读;对于13岁以上的学生,还建立了“心悦”农庄,教他们一些栽种蔬菜的技能,并且和村民一起管理农庄
每到一个瑶村,我都会花很长的时间来仔细地品味村民们简单却又实用的房屋建筑、朴素却又漂亮的衣着打扮以及毫无矫揉造作的语言表情。
只有大约四十户人家,三百七十个村民。村里唯一值得注意的建筑物就是座落在一小块高地上的小小的教堂。维雅内带着巴莱神父留给他的仅有的一点物品,坐着农场的一辆大车驶向了阿尔斯去任本堂神父。
1940年春的一天,忽闻一阵急促的钟声,村民们知道村里出事了,纷纷跑到龙天庙(村公所所在地)了解情况,庙前广场上很快聚集了不少群众。忽见一队日本兵,五花大绑捆来一个人,这人便是本村的朱村长。
记得董仲合对我说到他们建教堂的经历:没有一寸土地,三家教友奉献出宅基地;在春节前后的隆冬里,全村出动搞建设,连教外村民也参与其中。这种动力到底源自哪里?
通过村民,这才了解到,原来这就是那座天主教堂。最初教堂规模,要比现在大得多推开有些破旧的大门,院子里的建筑没有想象之中的气势恢宏。印象中的教堂应该是很宽敞明亮,很多建筑组合在一起。
韩双秀正给村民们唱歌
光绪五年(1879年),陈氏家族族人们公议将陈季银名下的七分二厘园地卖给村民陈季才,所得银两作为陈季银等人的进主之费。陈玉德闻知,以自己已经奉教,无祖先木主为由,到县衙控告族人陈季才霸占其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