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弥撒讲道中,开门见山,以当天弥撒圣咏中的祈祷为线索,论述“我们心中的渴求”和“为我们解渴的爱”。
面对令人惊恐不安的处境,教宗指出,「人们心中愈加渴望和平的未来,期盼每个人的尊严都得到尊重」。
几天后的中午,他发现阿郎没来心中很奇怪,接着好几天都没看到阿郎,神父心中很担心着急,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呢?
读了“福传广角”有关慕道期各方之谈,心中总在思索此事。有人主张:“为慕道者灵魂的益处,应把慕道期延长些,应有不少于三个月的培训。”
这就好比听这故事的两种人,一种是听了这个故事,好像是针对自己说的,心中有所感受,自己像是获罪的人;一种则是在听了故事后,却没有什么感觉,好像与自己产生不了什么关联。其实这两种人都是罪人。
显然耶稣掌握了个中的诀窍,也就是在他的故事中能够猜中人们心中的想法,且他表达的方式使听的人觉得:他在讲我。他把我心中不敢说出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圣灰撒在我们头上是为在我们心中燃起爱火。我们是天上的公民,爱天主和爱近人乃是前往天乡的护照,也是我们的护照。
教宗也列举一些圣女,她们“讲述自己与基督相遇的经验,其特点是栖息在上主的心中”(110)。
我们心中这份深切的渴望,其最终答案不在于职位、权力或拥有,而在于确信有一位保障着我们人性本质渴望的人,在于知晓这份期待绝不会落空或受挫。这确信与希望相连。
这个生活实例告诉我们:我们只信天主,却远离教堂,不参与弥撒,不办告解,不领圣体,不参加教会活动,不做灵修避静……就如同脱离炉火的炭,一旦遇到困难,遭遇不幸,心情低落时,心中对主的依赖之心就有可能变小变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