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斩草除根,需要政治行动,那是国际和谐共处的果实。
我们坚信,唯有借由这个身为儿女、而非孤儿的意识,才能使我们和睦共处。”
他说,为圣髑展而进行的为期两年的灵修准备工作重点将是与穷人和被边缘化的人同行,与不同信仰和文化的人同行,与创造和谐共处。
宗教间的和谐共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遗产,其根源在于蒙古可汗的宽容政策(12世纪)。基督宗教大约在一千年前就已经被了解并实践,我们愿意将自己在精神上与这个古老的传统相连。
“愿复活主安慰亲爱的黎巴嫩人民,扶助这个国家履行其召叫,成为相遇、和睦共处及多元兼容并蓄的地区”。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也是教宗惦念的对象,他们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后投入对话。
我们尤其要为可爱的敍利亚和伊拉克祈求和平,求主使武器震耳欲聋的响声停息,恢复这两个可爱的国家不同族群间的和睦共处。我们期望国际社会面对这些国家中人道状况的巨大悲剧和无数难民的悲惨,不要无动於衷。
一如圣本笃所教导的,祈祷和工作可以且应该和谐共处。缺乏工作也会损害精神,就如缺乏祈祷会损害实践活动那样。工作,我再重复一遍,无论哪种类型的工作,都是人类真正的工作。它体现了人按照天主肖像受造的尊严。
这种见证并不封闭在基督徒团体内,也响彻团体之外,回荡在社会和公民环境中,呼吁人们不要树立隔墙,而要建设桥梁;不要以恶制恶,而要以善报恶,以宽恕回应冒犯,与所有人和谐共处。这就是教会!
来自不同文化和民族的青年,拥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挠他们彼此相遇,喜乐地共处」,因为青年深知天主使众人成为弟兄姊妹。
他清楚地谈到修和主题说:“艰巨但又不可或缺的修和乃是缔造共同安全的未来与和睦共处的先决条件,但这样的修和除非经由更新、毅力和真诚的努力,来调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否则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