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悔改的事实,这就是希望的愿景。近读《教宗方济各指同性恋者不应受排斥》一文,深有所感。文章的开头就这么说:教宗方济各七月廿九日发表历任教宗中对同性恋者最同情的言论。
倘若没有宽恕的意愿,便意味着还有其它需要维护的利益,但这不是一种福传愿景。
今日的先知拥有提出谴责和愿景的两项能力。青年人兼具这两项能力:他们晓得要谴责,虽然有时表达方式不妥当;他们同时也懂得探索未来,目光更加长远。
教宗警惕道:「人人享有能源的愿景,绝不能透过可怕的全球温度上升、更艰难的环境条件和贫穷线提高,因而导致日益加剧气候变化,这不是人们期待的结果。」
如果伟大的精神领袖开始谈论环境、谈论生态学,趋势是可以逆转的,因为今天的政治人物只关注选举愿景,因此目光短浅。
但是在中国,青年人既非真正享受此世,也无对超性之愿景,每个人都觉得生活不符合自己的希望,却又难产生信任的力量。究竟那个被丧失掉的精神是什么呢?我认为,那丧失的是一颗诗意之心。而原因却是多种多样。
教宗方济各祈愿欧洲再次拥抱“奠基者的梦想”;在落实旧大陆的历史、文化与地理合一时,奠基者的愿景就会实现。
抵拒消费的贪婪和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心态,这是死亡之路;我们要走上具有远见的道路,今天作出负责任的放弃,好保障明日的生活愿景。我们不屈服于容易赚钱的邪恶逻辑,却要为众人的前途著想”。
因此,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应透过福传的愿景而得到更新,以期应对教育的重大挑战。亚马逊地区受到“文明”世界扩张的威胁,当地的自然资源被剥夺。
最后,教宗对他关于老年的要理讲授中朝向永生进程的愿景作了总结。“老年是最适合传播喜讯的生命阶段,这喜讯乃是,生命是通往最终圆满的开端。年老是一项许诺,一项许诺的见证。最好的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