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体上有篇报道《儿嫌母脏》: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妈妈下岗后,去当了一名清洁工人,竟苛责母亲。这件事反映了当今社会上的一大通病———嫌贫爱富。
这个动作不仅表示着他个人的信仰,而且也寓意着永远不能放弃的希望。四个人形下方的蓝色滚动的波浪代表了生命的朝圣之旅不会总是风平浪静。个人的处境和世界的大事往往催促人们增进望德。
(玛27:46)主,我在生命的困境中,曾多少次对你这样发出疑问;可是,多少次你重新给我燃点希望,也多少次你扶助我跨越过去……希望二端:免我于困苦“我父!若是可能,就让这杯离开我吧!”
——谨此献给尊敬的伯多禄老人当我听到您离开我们的消息,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您高大魁梧的身影、和蔼可亲的面容。但是此刻,您已战胜所有病痛,安然沉睡在主的怀抱!
在一种经常以冷酷无情为结局的冷漠文化中,我们的生活态度却应充满怜悯、同理心、同情、慈悲,每日从祈祷中汲取养料。教宗也呼吁众信徒效法耶稣,度淡泊有节的生活,以基督的慈悲克胜冷漠的文化。
你将我的前后包围,用你的手将我荫庇。这是超越我理智的奇事,也是我不能明白的妙理。我往何处,才能脱离你的神能?我去哪里,才能逃避你的面容?我若上升于高天,你已在那里,我若下降于阴府,你也在那里。
教宗的要理讲授继续以基督徒的希望为主题,当天他引用圣保禄宗徒在《罗马人书》中提及的亚巴郎的望德,解释了望德与信德的密切关系,勉励我们在绝望中仍要坚持希望,效法亚巴郎,成为焕然一新的人。
根据教宗的说法,上主自己给予了神父的薪酬,这是祂的爱和无条件的赦罪,以祂在十字架上流的血为代价。
,获取观照的力量,最主要的是从圣经中,汲取灵性的滋养,以期提升自己的信仰素质。
(梵蒂冈电台讯)我们配戴十字架时,切莫单纯视之为归属的象徵,一种「特色」,更要注视十字苦架上的耶稣,明认祂是为救我们而「成了罪的这位天主」。教宗方济各4月4日在圣玛尔大之家的清晨弥撒中如此劝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