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强调,如果没有“更新那推动福传和司铎培育的使命”,“就只会停留在辉煌历史的记忆中了”。
「换句话说,所谓的进步人士如果不与基督一起看见所谓的保守人士,就看不见基督;反之亦然。」为了领略教会使命的现况,「我们必须拓展视野,从这个大厅放眼到全世界」。
事实上,如果我们自己不首先对未来有一个开阔的视野,我们怎么能欢迎别人呢?年轻人希望渺茫,封闭自己的私人生活,担心如何管理自己的不稳定,他们怎么能敞开心扉与他人交往和分享呢?
如果你停下来,它就不保持直立。玛达肋纳经常有一颗爱交往的心,她让穷人的哭声挑战自己。她认为福音中生活的天主必须在我们内燃烧,我们才能将祂的名带给那些还没找到祂的人。
如果我们因之受到惩罚,我们有何话说?可是天主仍在爱着我们,“和平与爱的天主,他宽大为怀,仁爱慈悲,缓于忿怒,富于慈爱……”(厄下9:17)我们怎能不满面羞惭,我们怎能不痛改前非。
如果你去他的家,你会发现他家的房子矮小破旧,除一台电脑外,根本找不到一件现代化家具。他出门时自己背一个水壶,灌满开水,从不买饮料、矿泉水之类。穿衣也不讲究,只要得体、干净就行。
现在我又重新回到了教堂,李老师依然是在我面前出现频率最高的人,她为慕道班服务,为年老多病不能进堂的老教友服务,为每一台弥撒做好分内的服务,我不再躲避她,如果进堂看不到她我会找寻她。
如果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是每个人,则可能更接近解决之道。问:皮扎巴拉神父,人权在圣地哪些地方更遭到侵犯?答:圣地的战乱把这里所有的人,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都卷了进去。
当前正是我们福传的大好时机,如果坐失良机就是浪费恩典。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地福传,各显其能、各尽所责,才能拓展福传的广度和深度。
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如果不懂得身心的自我调节,是很容易迷失方向、身陷泥淖而不可自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