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授权证书中写道:“我欣然获悉圣伯多禄工程处和一些信友愿意共同建立一个信仰和文化基金会,为传播我新近的《众位弟兄》通谕中阐明的原则,在圣伯多禄大殿周围及其柱廊发起与灵性、艺术、培育和与世界对话相关的活动
教宗解释,大圣若瑟乃是为父亲的好榜样,玛窦和路加两位福音的作者都描述他不是耶稣的生父,而是耶稣的养父(参阅:玛一16;路三23)。
然而,教宗指出,今天有人试图削弱这份传承,甚至要“废除历史教学,视之为有关过时世界的肤浅信息,剥夺认识当下的资源”。此外,教宗也点出,信仰的传递往往“缺少‘亲身经历’的热忱”,因而缺乏吸引力。
后退主义的诱惑教宗方济各回顾了基督信仰在中亚的开端,在最初的几个世纪里,有许多人在这片土地散发福音的光芒,建立团体、朝圣地、隐修院和敬礼场所。
设立这个工作小组的目的是要编制一本名录册,将那些为宣认基督和见证福音而殉道的人列入其中。教宗写道:“教会的殉道者是希望的见证人,这希望源自对基督的信仰并激励真正的爱德。
20世纪,基督徒灵修出现了现代化的发展,耶稣会的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神父提出:通过这世界万物的爱和敬畏态度而与天主相遇。范特勒主张,追求真理既不能脱离对爱的寻求,因为两者的主体都是天主。
前一天,教宗在举行周三公开接见群众活动时,邀请信友们跟随临在圣体圣事中的基督而行,基督每天和我们在一起,直到世界穷尽。举行圣体游行的意义何在?
但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接触到了圣经尤其是福音的最独特之处。
因此,谁若愿意对圣经的讯息有一个更深的理解,最好遵循“以明朗照耀晦暗、以中心诠释边缘”的读经原则,从四福音中的其中一部开始,阅读圣经。
教宗指出,在《福音》的记述中,“基督在彼拉多面前没有反告指控祂的人,而是忍受兵士们的侮辱、唾污和鞭笞。祂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宽恕将祂钉在木架上的人,在十字架上不回答人们的挑衅,而是施予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