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表示,差异是促进我们成长的挑战,我们必须相互奉献,不要畏惧,在团体中需要发展倾听和接纳的牧灵态度。会晤在活泼喜乐的气氛中举行。
问:这麽说,在圣座方面有开放的态度,也有坚定的一面?答:圣座在天主教徒的实质问题上绝对坚定。在这个观点上未有丝毫改变!
这种态度是我们时代的一种疾病。最後,教宗也勉励主教们陪伴家庭,鼓励家庭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尤其要以分辨的态度和同理心陪伴那些受伤的家庭。
他的反抗态度召来了迫害,先被囚禁在林茨(Linz)监狱,後经虚假审判被关入达豪集中营。那是1941年。他对其他囚犯的慈爱态度赢得了达豪天使的美誉。问:新真福在今天留给我们怎样的讯息呢?
正如当今时代的婚姻危机,随着离婚率越来越高,人们对婚姻抱着合则过,不合就各走各的态度。
教宗指出,「重建心灵不是『明天会更好』的态度,不是乐观主义。不,这里没有乐观主义的空间:我们要抱持希望,而非乐观主义」。乐观主义是「一种暂时管用的态度,却没有实质内涵」。
全球化的社会中存在一种优雅转移目光的态度,我们经常这样做:我们披着政治正确或意识形态的外衣,远观苦难却不伸手触摸它;我们在电视上直播这些苦难,在表面宽容、言词迂回的讨论中提及这些苦难,却从未有系统地医治这些社会创伤
那麽,我们是否具有聆听伯多禄的谦卑态度呢?我们是否具有彼此聆听的态度,谨防自己的偏见,留意聆听天主可能经由他人微弱的声音而向我们说话呢?或者我们只是留意自己对他人説话的声音?
因此,祈祷是避免一切生硬态度的首要保障,这种态度只判断罪人,而非针对罪,因此毫无益处。司铎在祈祷中必须为受伤的心灵祈求恩典,理解他人的创伤并用慈悲的油予以医治。
世界需要和平,需要找到慈悲;我们必须秉持悔改的态度,改变生活,向天主及他人开放,走出去与他人相遇,如同教宗方济各经常勉励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