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让使徒们组成一个团体,给了他们“宗徒”的名号,因此他们就同祂在一起,并派遣他们传教(参谷3:14;玛10:1-42)。
从前比拉多,虽然审判了耶稣,却未认出这个福份;在十字架前面嗤笑耶稣的犹太民众的领袖们,更拒绝这个福份;倒是一个跟耶稣同钉在十字架上的罪犯,享受了这个福份。
中国本土被神化的传说人物“大禹”,被海边渔民供奉为“水仙”,惠来多处有水仙庙,而把耶稣像放在水仙庙宇同其他本土神明一起供奉是怎么回事?
于是徐光启不得不再招请另两位会士以继任其事,他于崇祯三年五月的奏疏中叙述此事颇详,中云: 先是臣光启自受命以来,与同西洋远臣龙华民邓玉函等,日逐讲究翻译……不意本年四月初二日臣邓玉函患病身故。
保禄宗徒有见于此非常痛心,他就在会堂里,同犹太人和敬畏天主的人辩论,每天也在大街上,同所遇到的人辩论。(宗17:17)而结果如何呢?雅典人却一笑了之。
在基督徒眼中,没有废物,每一个物件都有它们的价值;每一个物件的价值是在同天国相连而有的“相对的价值”。
在这些好教友的影响下,东河天主堂始终有一批老教友默默地服务,如李孝义、刘翠珩、刘焕文、霍桂梅、赵淑玲、阎太平、马淑玲、董祥云等等,他(她)们爱堂如家,无怨无悔、只知奉献,没有索取,实在是教友的楷模。
当时的修院院长是富施公,副院长张维笃,修院根据当时教育局的要求,聘请北京辅仁大学毕业生刘大洲、刘洪训、张庆福等人做教师,教材与社会中学课程一样,此外还增加了教理课和拉丁文。
刘春艳看着正在拆开壁挂炉查检的位师傅心里觉得踏实了很多,“我们一家四口每天吃饭,现在临时用着电磁炉做饭实在不方便,就盼着快点用灶具做饭”,刘春艳表示,家具家电全都泡了水,换新已经花了不少钱,师傅们不但为其家庭尽快恢复提供正常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
而明末中国学者李之藻(1565~1630)汇集传教士中文著作,题名《天学初函》,后来清初学者刘凝(约1625~1715)收录284篇涉及西学或西教的文章,题名《天学集解》,这些都是使用“天学”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