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引用《创世纪》第二章,指出「上主创造天地后,造了人类,把人类安置在伊甸园里,让他能耕耘并认识这个乐园。上主既没有吩咐人退休、度假、住在别墅里,或是安坐在沙发上」享清福,而是「叮嘱人去学习和劳作」。
空虚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的新法则,让我们发现彼此不是互不相干的独立碎片,而是人人皆为弟兄姐妹。再者,勇于寻找事件蕴含的喻意。
教宗最后向公教进行会的全体大会表达了祝愿:愿本届大会能促使人们更加成熟地认识教会内平信徒的声音。聆听平信徒的声音绝非出于「让步」,而是发自内心的信念,因为全体天主子民「在相信上是无误的」。
其次(第二点可以说是第一点的结果),对和谐之美的热衷有可能扭曲客观认识,误入科学话语禁区。
1985年暑期,经锦州本堂推荐,我报考了沈阳天主教神哲学院,并认识我的老本堂郭树民神父。每逢寒暑假期间,我都会到锦州堂区小住,渐渐走近了这位慈爱的老本堂。
教宗说,“为了具有穷人和受害者的目光,就需要认识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若你们成了穷人的朋友,分担他们的生活,你们也就分享到天主国的一些东西,因为耶稣说过,天国是他们的,因此他们是有福的”。
枢机指出,为了认识基督在希望问题上带来的绝对新意,就必须"把福音的启示放在关于来世的古老信念的背景下"。《旧约》对这个问题也未能给出答案,只有“在末尾才有一些关于来世的表明”。
一切影响世界或个人生活的问题,不再是阻碍经验天主临在的困难,而是容许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体验天主降生成人的奥秘,并将之变得更个人化、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教宗继续讲到梅瑟,当梅瑟看到在燃烧的灌木丛中显现的天主时,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顺从上主的引领。正是温顺使我们“以新的方式活出使命”,其中心不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上主的圣言。
见证必不可少,首先因为世界需要“宣传福音者向自己讲论他们所认识及熟识的不可见的天主”。(《在新世界中传福音》劝谕76号)这并非传递所谓关于天主的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教义,不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