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台上将供奉着一个橄榄枝形状圣髑盒,里面珍存着先教宗的血。弥撒中,教宗本笃十六世宣布先教宗为真福那一刻,圣伯多禄大典正面要揭示的新真福的像,将是先教宗一九九五年拍摄的一帧照片。
该大殿里保存的大量圣物、圣髑,似乎让人们能牢记这个关联性。至于对圣女巴西德大殿内鞭笞石柱的热心敬礼,与历史物证没有关系,而是关乎历史的真实记忆。
第二次探访的目的,是为了不让我之前探访过的我们的基督徒弟兄和其他少数群体觉得他们被遗忘了。如教宗常说的,愿这访问是一种爱抚,而爱抚不能仅有一次,还得多次重复,好使这些人觉得我们关心他们,没有忘记他们。
正如在《蜡柱:郑公爵铭神父事迹》一书的前言中所说的那样:“‘蜡柱流泪洒灯台,光热遗世动乾坤’,是郑公送给学生的两句话,却正好是他一生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写照。”
当年因着方主教闻名于世的张葛沟慢慢地被人们遗忘了,但是近几年却声名大振,再度引起世人注目,参观、学习、访问的人与日俱增。而这一切与方主教式的好牧人——白万福神父是分不开的。
显然,这个人是想趁教友领圣体时,盗取遗留在凳子上的挎包等物件,主人一眼看到了,便一声叫喊……。
然而,面对灾难,身在其中的人恐惧,留下很久的痛苦记忆,而远在他处的人则观望,不久之后,大家都好像遗忘了巨大的灾难痛苦,继续以前的旧生活,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最后,教友们一齐跪在圣体台前,高唱圣歌赞美天主,并怀着激动的心情亲吻堂区主保小德肋撒圣髑,请她扶佑每个教友走成圣的道路;小店教友还特别为为未来的“圣堂”祈祷,盼望主的圣殿早日矗立在小店。
呈送到祭台上的新真福的圣髑,是一张有亲笔字迹的白纸,那是1956年所写的关于信望爱三超德的省思,卢恰尼教宗用来作为1978年9月13、20、27日公开接见要理讲授的参考内容。
1950年遗反回家。大跃进初期早起晚归参加劳动,晚饭后别人都休息,谢神父又被强迫干重体力活到半夜,劳累过度,常人难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