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父张广树早逝时,遗有花甲老母和未成年的四子二女,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在那生产队一个工分只值几分钱的时代,老姨一家的日子有多艰难,老姨柔弱的肩担子有多重就可想而知了。
沙漠教父对这罪的分析显示了悭吝是如何控制修道士们的,他们在宣布放弃巨额遗产后,与世隔离住在斗室,依恋价值不大的东西:他们不愿意借钱给别人,他们不分享更不愿意送给人。对使人不自由或很小事物的迷恋。
因为在后院里埋葬了两位圣人的圣髑,因而堪称为修院中的圣地。
意大利古老的教堂比比皆是,走进其中任意一座,可能就会发现埋有圣人圣女的圣髑,就有一段值得自豪的教会历史。教堂的尖顶,就像高举的圣手,向信徒们招手,指向通往天乡之路。
祭台上将供奉着一个橄榄枝形状圣髑盒,里面珍存着先教宗的血。弥撒中,教宗本笃十六世宣布先教宗为真福那一刻,圣伯多禄大典正面要揭示的新真福的像,将是先教宗一九九五年拍摄的一帧照片。
该大殿里保存的大量圣物、圣髑,似乎让人们能牢记这个关联性。至于对圣女巴西德大殿内鞭笞石柱的热心敬礼,与历史物证没有关系,而是关乎历史的真实记忆。
第二次探访的目的,是为了不让我之前探访过的我们的基督徒弟兄和其他少数群体觉得他们被遗忘了。如教宗常说的,愿这访问是一种爱抚,而爱抚不能仅有一次,还得多次重复,好使这些人觉得我们关心他们,没有忘记他们。
正如在《蜡柱:郑公爵铭神父事迹》一书的前言中所说的那样:“‘蜡柱流泪洒灯台,光热遗世动乾坤’,是郑公送给学生的两句话,却正好是他一生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写照。”
当年因着方主教闻名于世的张葛沟慢慢地被人们遗忘了,但是近几年却声名大振,再度引起世人注目,参观、学习、访问的人与日俱增。而这一切与方主教式的好牧人——白万福神父是分不开的。
显然,这个人是想趁教友领圣体时,盗取遗留在凳子上的挎包等物件,主人一眼看到了,便一声叫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