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教宗探访罗马宗座东方学院共庆创校百周年:在祈祷中聆听,分辨上主的旨意
2017-10-13

宗座东方学院创校之初曾发生「学术和牧灵之争」,如今这冲突已不复存在。

杭州天主堂建堂350周年暨卫匡国学术交流会举办
2009-12-18

卫匡国神父对解决中国的礼仪之争问题、实行利玛窦的传教路线做出了自己很大的贡献,他倡导的教会传播必须与当地社会和文化相融合的精神值得发扬。”

公教报:天主教研究中心讲座带出百年香港教会史
2019-05-11

邓明辉说,六十年代香港受到意识形态之争影响,大部份工会不是亲共的左派,就是反共的右派,而黄学明因这困扰而求教于当时的本堂神父,那神父便向黄介绍公教职工青年会,显示教会在工人运动中提供了超越意识形态的临在

面对“罪恶”和陋习,基督徒守住了“底线”
2022-03-08

3.融合信仰元素的祭祖弱化了“传宗接代”的祈盼晚明天主教传入中国,清朝初期发生礼仪之争,争论内容集中在三个层面:祭孔、祭祖、译名,但影响中国天主教走向的主要是祭祖。

教宗:世界主教会议没有质疑婚姻圣事的真理
2014-12-11

教宗说:世界主教会议是一个受保护的空间,为的是让圣神能施展作为;它没有像在国会中那样理所当然的党派之争,只有主教们彼此交换意见。

教禁期间湖北磨盘山区隐蔽的“教友谷”
2011-05-03

而磨盘山天主教友的敬祖仪式亦明显带有礼仪之争的烙印:如他们不设任何供品,主要的仪式是放鞭炮(为求热闹,亦表恭敬天主)、念经、洒圣水、上土(不烧纸钱),以表示对亡者的怀念和哀悼;至于上坟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岁末而非清明

高一志为利玛窦的“上帝” 与“天”术语的辩护
2017-05-26

以高一志为代表支持利玛窦的会士与以龙华民为代表的会士,就术语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场译名之争持续了二十多年,其场面之宏烈,参与人数之众多,涉及面向之广博,触及问题之艰深,前所未有,堪称引发中国礼仪及译名之争的酵母

张西平: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的困境
2012-02-14

一、理学与天学之争来华耶稣会士在确立合儒易佛的路线时,对儒家思想就已经做了割裂。他们所合的儒是原儒,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说:吾天主,即华言上帝。

特稿:关于天主教追思已亡与中国传统孝道的思考
2015-10-30

然而,天主教初次传入中国时,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对于追念先祖和偶像崇拜的区分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且没有意识到中国人追思亡者与尽孝道之间的关联,故此引发了对中国福传事业影响深远的礼仪之争

利玛窦文化适应与学术传教
2012-02-21

为此,适应政策成为耶稣会中国传教团的基本标志[张国刚,《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北京:人民,2003),3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