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整个旧约圣经中,许多人祈求天主怜悯时,都用灰作为他们悔改的标志。在《友弟德传》中,“凡住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男女及幼童都俯伏在圣殿前,把灰撒在头上,在上主面前披上麻布”(犹4:11)。
——之外,他无法解释圣经的任何一处文字。1627年1月3日,方济会的杰罗姆主教主持了修会入学考试所需的口试。在选择主题时,主教随意翻开圣经,正好落在路加福音11章27节上。
郭神父以“与主相遇后的美好和改变”作为本次避静的主题,分别从圣经中的旧约人物梅瑟、达味、匝凯、雅各伯,到新约中的玛利亚和耶稣,每次一个课题,一个圣经章节,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灵修反省,带领大家回顾圣召的心路历程
《圣经》启示,自起初以来,人类便对天主的作为迟钝且充满对立。旧约先知曾谴责以色列子民无法觉察天主所行的“新事”,而耶稣也注意到了听众的不理解,所以用比喻讲话。
很奇怪,这么重要的信理却并没有清楚地出现在圣经的记载中,圣经中找不到“三位一体”这个词。圣经以片段的方式、在不同的地方启示了这伟大而又深奥的道理。对圣三道理系统化的和信理式的描述是教会神学发展的成果。
厄玛奴耳一词出自圣经新约玛窦福音,天主的天使对耶稣的养父若瑟说,玛利亚要未婚生育人类的救主耶稣,人将称他的名字叫厄玛奴耳,意思是天主与我们同在。
事实上,知道一个人的名字,就涉及到对这个人可以加以控制,因为,在圣经的思想中,人的名字涵盖了他最深刻的事实,揭示了他的秘密和命运。知道一个人的名字就意味着了解他的真相,就能支配他。
1894年11月,孙中山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檀香山,接着于1895年2月在香港,成立革命组织兴中会,举行宣誓仪式时,孙中山第一个登上讲台,左手按着《圣经》,发表了誓言,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由此可见《圣经
试着在这主题的光照下,专心默想当日所选的圣经章节。开始祈祷时要提醒自己是置身在天主的临在中,并祈求他祝福我们和我们心中挚爱的人,以及特别渴望祈求的意向,并将此意向呈献给他。
他明确地引用圣经告诉我们:孝敬父母是天主的命令。并引导我们奉主之名宣读圣经:应照上主你的天主吩咐你的,孝敬你的父母,好使你能享高寿,并在上主你的天主赐给你的土地内,安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