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的最后一句话,大概真正地表达了我们之间可能尚存的差距,他用最后的力气说:“不要为我哭泣……让我回到天主那里去吧……”厄玛奴耳修女去世前两个月刚出版了她的第八本著作,光书名就颇耐人寻味:《我一百岁了
我明白末期病人要承受疾病及治疗所造成的痛苦与不适,面对病情与生病的不确定性,常会有生气、伤心、焦虑、哭泣及烦躁忧闷等负面心理情绪反应。经过我耐心和他沟通,渐渐地他的态度有所转变。
我明白末期病人要承受疾病及治疗所造成的痛苦与不适,面对病情与生病的不确定性,常会有生气、伤心、焦虑、哭泣及烦躁忧闷等负面心理情绪反应。经过我耐心和他沟通,渐渐地他的态度有所转变。
这是我见到父亲唯一一次哭泣的样子,他哭得是那样伤心和绝望。最后,父亲见我态度坚定,就对我说:你既然要去,那就去试试吧,不行的话你马上回来。这一试就试到了今天。
教宗提到处在战争中的青年、被剥削和遭绑架的青年、被卷入人口贩卖和成为性奴隷的青年,表明教会不能不为她这些年轻子女的悲惨处境而哭泣(75)。
比尔后来说:那时,我哭泣起来,我知道,圣堂应是我归属的地方。比尔受到这一属灵经历的鼓舞,他与当地的其他传教人员一道,在2014年2月,于马里兰州的黑格斯顿创建了一个命名为看门人的组织。
守斋最终指向的是悔改,正如上主命先知训诲选民:“你们应全心归向上主,禁食、哭泣、悲哀!应撕裂的,是你们的心,而不是你们的衣服。”
因为跟随主耶稣基督,正如圣保禄所惊叹的:“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2:20),我们的一生所经历的失败、羞辱、哭泣,包括死亡等等,都有永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深深的遗憾和叹息中,人们不得不严肃面对死者的心愿;在痛苦的回忆和哭泣中,不得不认真调整人生的座标。从此,我们对生命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我们在死者的期待中站起,在先人的庇佑下前行。
主,难怪祢对耶路撒冷的妇女说:你们不要为我流泪,但当为你们自己和你们的子女哭泣……耶稣,求祢在这端奥迹中教我们认清,不是我们单独背负十字架;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应彼此肩负,并且祢总是走在我们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