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7月,马相伯与英敛之上书教宗庇护十世,首倡在北京创办教会大学,1913年,英敛之办了一个小型学校,用以培养青年教友,1914年英敛之在北京两郊香山静宜园创办了辅仁大学,他以《论语颜渊》中“以文会友
同时,我很庆幸,公明堂区有两位好修女。目前在公明堂服务的是河北邯郸圣神安慰会的黄书玲、张瑞娜两位修女。她们于2013年6月1日来公明服务至今。黄修女先后在多个堂区服务过,经验丰富,热情活泼。
1900年义和团运动,教会称庚子年教难,有两位荷兰籍神父在此避难,他们向圣母许诺:如果能平安度过此难,要修建一座圣母堂,以表示对圣母的谢恩。
本文作者近年在教会安老院服务,有丰富的临终关怀经验,下面是她陪伴两位临终者的经历,对陪伴者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感谢两位有经验、有爱心的当地司机和“久经沙场”的志愿者吴姐的一路同行,使枯燥苦涉的旅程充满欢声笑语。
现在留在这里服务的七位修女中,两位需要每天到赛马场外面的一所小学上课,其他几位都要到各个帐篷点去探访临时安置的家庭。由于年轻力壮的人都出去干活打工了,家里剩下的自然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
那么两位圣人在神学思想上的不同之处有哪些呢?这便是教宗在昨天的周三接见活动中要理讲授的重点。教宗首先指出,在对神学的看法上,两位圣师都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即神学是一种实践科学还是理论科学?
罗马市更是放假一天,因为这一天正是这座古城的主保节日,罗马的教会是由他们两位的殉道开创的。在弥撒圣祭中,有四十六位来自各大洲的总主教从教宗手中接受羊毛肩带,他们并和教宗共祭。
29日,陈耀民、高虎庆两位神父和德佳、美达两位修女来到医院探望,神父为他做了傅油圣事。下午,他艰难的用笔记下了最后的日记。
在这缺乏圣召的年代,一个仅130多户教友的教友村,却出了14位圣召(7位神父、1位执事、3位修女,还有两位大修生和1位小修生),这里有什么奥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