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来这里的目的,除了重温昔日的朝圣心情,并以不同于昔日的普世教会元首的身份来朝圣之外,也要为来自远近的朝圣人士奉献一台弥撒圣祭,为当地一座朝拜圣体圣堂举行落成祝圣典礼,并于下午在圣亚纳圣殿带领修会会士和修士颂念圣母晚祷
意大利学者菲利浦·米尼尼的《利玛窦——凤凰阁》、意大利华裔学者宋黎明的《神父的新装:利玛窦在中国(1582-1610)》和美籍华裔学者夏伯嘉的《利玛窦:紫禁城里的耶稣会士》
是老会长亲家的内弟,特意从俄罗斯飞来,看了地方,当即同意奉献50万元,作为购买和建设教堂的部分资金;教区也大力支持,拨款40万元;十二里庄堂区总会长王新顺,在生意不景气的情况下,带头奉献1万元;教友许士军奉献
吴若石神父,天主教瑞士白冷会会士,年轻时被派往台湾台东一个堂区担任本堂神父。由于台湾地区常年气候潮湿,使吴神父本来就体弱多病的身体又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甚至不能下地走路。
启动仪式现场启动仪式上,进德公益主任张士江神父应邀介绍这次爱心活动时表示,在北京残奥会期间和中秋佳节之前,为这个爱心工程举行启动仪式,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
碑上刻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一边还有拉丁文,碑铭周围环绕着玫瑰花,墓碑的顶端呈拱形,有一个龙纹缠绕的十字架。墓碑后面,利玛窦的坟茔呈棺形,由青砖搭就。墓碑、坟茔中西合璧,和谐自然。
这六位新的可敬者为:四名子女的母亲德肋撒•恩里克•德阿尔瓦雷多(TeresaEnriquezdeAlvarado),在厄瓜多尔传教的慈幼会士卡尔洛•克雷斯皮•克罗齐(CarloCrespiCroci)神父
的确,在20世纪的无神主义者的迫害中,基督徒遭到了暴力镇压,主教、神父、修会会士和平信徒被杀害或被剥夺自由。
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奥地利籍费隐神父时任北京圣若瑟住院院长,为大圣若瑟兴建了一座华丽的圣堂,基石上刻有“在北京的耶稣会会士敬献于中国大主保圣若瑟,1721年7月24日勒石永志纪念。”
北京教区若瑟修女会,是法籍遣使会士北京教区主教田嘉壁(Louis-GabrielDelaplace)蒙席于一八七二年创建的。据记载,田嘉壁主教在祈祷中受大圣若瑟的默启,产生了创建中国籍修女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