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他特别感谢上主赐予自己生命中的三大恩宠:认识了基督领洗进教、成为一名慈幼会士,他更把患上癌症当作天主赐予他的恩宠,可以一同分享主耶稣的苦难。
对乌克兰的惦念与会者尤其牵挂着在乌克兰的“苦难教会”。鲁菲尼说,众人为此鼓掌致意,好能“感受到与战乱百姓和乌克兰基督徒的共融”。
上主的旨意是要用苦难折磨他,在他受尽了痛苦之后,必要看见光明(依53:9-11),使万民蒙受完全的救赎,为颂扬他的光荣(弗1:1-14)。
其次,什么时候我们因痛恨己罪不忠、或因主基督的苦难、或因其他侍奉和赞颂主的事而热泪盈眶,而越发爱主,这也是神慰。最后,凡是能增加我们信、望、爱三德,引人爱慕天主,在主内、天父内获享内心平安,都是神慰。
教宗最后总结道:「我在新年伊始祈愿,各式各样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要加剧当今世界现有的不平等和不公义情况,却要帮助终止战争和冲突,减轻我们人类大家庭所遭受的许多种苦难。」(原载:梵蒂冈新闻网)
另外,在这些自然恩赐之外,他还具有罕见的美德、炽热的激情和英雄气概,使他能够乘受一切苦难,无畏地致力于耶稣基督的荣耀和灵魂的救赎”。
在长期的苦难中、在几十年的墨面生活中,母亲总怀期盼。母亲以其可贵的信心,护翼我们儿女成长;在对天主的默观中,母亲安度一生。父母亲在佘山山顶圣母大殿门口回想母亲的温暖,自我幼时就深切感受,并萦绕至今。
又如何在圣殿里寻到了走失的12岁孩童耶稣,如何在纳匝肋勤恳工作,抚育和教养耶稣。从上边的有关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若瑟首先是一位童贞者。
为答复上述问题,让我们一起来默想福音的三个场景:其一为耶稣在纳匝肋的会堂开始公开传教(路四16-30);其二为耶稣在复活后与前往厄玛乌的两个门徒同行(路二四13-35),最后是撒种者与种子的比喻。
其实,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却不明白,如果你去见你的上司,或参与一个婚礼,恐怕你也要找一件比较正式的衣服,但为什么你来教堂与耶稣相遇却丝毫不在乎呢?还是我们的心没有在教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