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读过约伯的故事,就知道约伯是人类历史上苦难最多的一个人,无人能及。他本是一个良善心虔的人,却遭遇无名之灾殃。他的财富、他的家庭、他的健康,全都被夺去。几乎所有。
另外,如果有人要求在龙仁公园墓地埋葬,他们的墓地会获大学管理达20年之久。自1960年代捐赠倡议开始以来,愿意在死后捐献遗体用于研究的捐赠者人数逐渐增加。
初学那两年,通电话时,父亲仍然没放弃:“如果你在修会不开心,就回来,不用觉得不好意思。”当黄修女发了初愿后,在她打给父亲的第一个电话里,她爸爸就说:“爸爸一想到你心里就难受,但只要你开心就好。”
他指出,慈悲不是“好心”而已,正如一位老太太向当时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主教贝尔格里奥说的:“如果天主不宽恕(人类),这世界便不能存在”。
教宗解释道,耶稣通过教会在礼仪中提供的天主圣言对我们说话,“如果我们无法常常参加弥撒”,也可以在互联网上阅读圣言。
耶稣所说的博爱精神在于“天下为公”,凡人皆爱而无一例外,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自爱、私爱和本性之爱的层面上,那就很难称为博爱。
不过我们要记得,如果我们耕作生命的地,重要的是首先寻获天主的工程:在他人身上、在世界、在自己身上学习看到上主已经撒了的那么多麦子的美妙,它们受日光沐浴结出了金色的麦穗。
然而,“对工人负起责任才是首要之务:生命不能以任何理由进行交易,如果生命是贫穷的、处于不稳定和脆弱的状态,就更不能进行交易。我们是人而不是机器,是独一无二的人,不是机器零件。
如果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吗?”(21节)。七,在圣经中,是一个陈述圆满意义的数字,因此伯多禄在他的问题的预料中是非常慷慨的。
天主是这样的:不等待我们的努力就来与我们会晤了,他没有在寻找我们之前对我们做一番评估看看我们的价值,如果我们迟于回应他,他仍不会放弃;相反,他自己采取主动,在耶稣内“出去”到了我们之处,为向我们彰显他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