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随这个团体开始了探访孤寡老人的行程,从当地教堂坐车半小时来到了南和县段村,几位志愿者提着鸡蛋走进窄窄的街道,进入矮矮的木门。这是一位76岁老人的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家,没有儿女。
途经一个教友村庄———鲁屯。来到村东头,路过一间四面无邻的土坯房子。暮色朦胧,看不清房子的轮廓,估计是二三十年的破旧土屋———称不上什么建筑。
我公公是这个村的党员书记,处事公道与人为善,但终究信仰不同,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免不了在习俗上、红白礼事上发生分歧。为了全家的统一,他们曾多次劝我改信汉教。
姥爷、姥姥是随着我母亲的出嫁而随迁到我们村的,之前生活在内蒙古中部察右中旗一个叫夏地的村庄。姥爷是地主成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家庭成员都承受了苦痛,也一直对各种运动忌惮。
我是陕西宝鸡市西山码头村的教友,今年36岁。1996年,我不顾家人反对和高中时的教外男同学结了婚。我家祖辈是教友,父亲曹凯是码头会的会长,一家人都很热心。
母亲说我渴,我给她喝了三口圣水,母亲就这样永远睡在天主的怀抱……小刘本堂李玉训神父为我母亲做了追思,李神父和村子里所有的人:教友、外教人都来一一向我母亲辞别,把我母亲送到墓地。
杨保禄就是在自己身上彰显基督光辉的一位教友,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基督徒的身份,时时处处都用基督精神影响着周围的人群,使基督之光照亮了他们,并且使他们润了色,染上了味。
然而,笔者曾听神父或教友反映:“我们请的XXX传道员在讲解圣经时老是时不时地抱怨她本堂神父的不好……”对此,我们老教友可积极理解是这位传道员对神父的恨铁不成钢,可如果是新教友听了这位传道员的“牢骚”会作何感想呢
1912年4月25日,生于任丘段家务热心教友家庭。
孙达神父,圣名伯多禄,1924年02月20日生于河北省邯郸曲周县寺头村一信仰虔诚的教友家庭,弟兄姊妹四人,出多位圣召,其大哥是孙文元神父,其姐孙秀琴曾有志作修女,但由于时局原因,最终未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