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茉莉祢是宁静的,如平静的海面配柔和的微风,这让我也希望自己是内敛的,全心地活在祢广阔温柔的爱里。祢是温暖的,如金色的麦田配将至的落日,这让我也希望自己是温暖的,情不自禁地向祢的深情招手致意。
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我去拜访了包神父的双亲。记得包神父刚过世,我曾数度前往他家拜访。那时包神父的母亲因中风住院,父亲在医院照顾她,因此一直未见到他们。
尽管如此,他在信主之后,心灵有了归宿和寄托。下面是他在圣诞节的当晚躺在病床上给我们写来的信和一篇题目为“给耶稣的生日礼物”的稿件。“信德”的编辑老师们:你们好!
去,我说去就去。舅舅对待信仰问题很固执,就和我妈妈一个样。我去还不行吗?我知道舅舅是为我好,于是我放下手中的活,回答道,哎,舅舅,我要是找不到,那可别怪我啊。臭小子,你要是真找,还有你找不到的地儿?
2003年4月,发生非典时,我在领洗前一周仍犹豫应否领洗,但当我在弥撒中再次听到耶稣的受难过程,我被感动的流下泪来,亦不期然点头作出承诺———决意受洗跟随基督。
回到家中的我,本想在母亲身边多尽点孝心,可母亲只给了我7天的时间,7天!我能为母亲做点什么呢?想想自己,从入修院到晋铎,在再到有了自己的堂区,曾在家陪过母亲几天?
我能认识天主,成为天父的一名儿女,我能认识教会,成为教会的一分子。无疑,《信德》是我最早的向导和指路人,“信德”的工作人员同时又是我的良师益友。
还没走近教堂,我爱人就已经很兴奋了,然而这种兴奋的情绪在教堂门口就被看门人给驱散了。
我于1928年11月出生在山东荷泽,爷爷是西北军冯玉祥部下的旅长,父亲在家中为三。在我10岁的时候,家乡被日本占领,当时很多老百姓涌到天主堂避难,其中包括我们全家,可以说是教会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我也想过把主的福音传扬。在每月一次的退休老同事聚会时,我背包里总带着一本《耶稣还活着的确证》,这本书里列举了许多证据,我相信教外人看了一定会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