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稣的受难史中,大司祭引发最吊诡且决定耶稣死罪的一句问话:你是默西亚,那应受赞颂者的儿子吗?(谷14:61)耶稣说:我是,并且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大能者的右边,乘着天上的云彩降来。
与这项职责有密切关联的是那令人肃然起敬的光芒,因此与谈话伙伴的接触显然不同,对他有极尊敬之意。再说也确实过了一些年头,无论如何,当你开始与他谈话时,你就觉得其实没有很大不同,他非常随和。
(玛十九:27)所以当永生摆在你面前时,你还想那短暂的享乐吗?试想一下:如果耶稣度婚姻生活,有一个家庭和子女的话,那么他怎能自由地宣讲天国来临的喜讯呢?
《默示录》中指出了基督对每个人的态度:看,我立在门口敲门,谁若听见我的声音而给我开门,我要进到他那,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默3,20)。
我们应远离那使我们分裂和分离的“世俗逻辑”,因为“从教会的共融中将产生新的圣召”。“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到同属于开放、活跃和包容的团体,我们才能成为未来的建设者。青年渴望这一点”。
在该医院成立150周年的机会上,教宗致函强调:「谁若照顾最弱小者,就是站在天主那一边,他战胜了丢弃文化。」帕罗林枢机在赞许耶稣圣婴医院的成就时,也引用了以上教宗的话。
我们的浦那Kripa中心于8月26日修女生日那天开幕,同时庆祝其成立21周年。当我们的恢复经历黑暗之谷并进入复活之主的喜乐时,我们可以非常感受到修女的存在。「加尔各答的圣德兰修女,为我们祈祷!」
教宗说文化融合永远是一个挑战,就如同那玛利亚和依撒伯尔借著会面、对话和服务相互往来而都被改变。教宗补充说,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向各种文化宣讲的福音,应该创造出与那个文化的新的融合。
再者,“亲近那托付予己的子民,是我们的本分”。耶稣喜欢透过祂的主教们、透过他们慰藉人心的手、透过他们宣扬福音的话语、透过他们与弟兄姊妹同喜同悲的心肠来“亲近祂的弟兄姊妹”。
若缺乏这具体的标记,那激励整个教会的爱德就会减弱。“透过一种有复活的主和祂的神明显临在的团体生活,你们奥斯定会的会士们蒙召见证教会的那种炙热、活泼、可见及具有感染力的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