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他就读于罗马大修道院,和龙卡利(AngeloRoncalli即后来的若望二十三世教宗)是同班同学,并于1904年12月17日晋铎。
国务资政、前总理李显龙发文悼念谢益裕总主教谢益裕于1964年1月晋铎,在圣伯多禄圣保禄堂以英语和潮州话讲道,开始神职生涯。两年后,他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学习华语,过后返新在永援圣母堂服务了两年半。
之后他开始修读铎职课程,并为准备到非洲工作而学习一些如医科的实用科目。他在一八五四年十二月晋铎,一八五七年被派遣到尼罗河传教站工作,开始了他在中非二十四年的使徒工作。
8年前的这一天是他晋铎的日子。今年的这一天,有教友问他:你作神父8年,有何感想?说实话,这8年来我很少谈感想,突然被问及,一下子还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仔细想想,还是有些感慨。神父回答。
关于度铎职生活的人如何保有“羊的气味”的问题时,教宗答道,度铎职生活的人,即使他在读书或是从事教会行政工作时,也要“保持与人民、与天主子民的联系”。
颠簸的路段,驱车几个小时终于再次来到了我弟兄所在的堂区。上一次出其不意的造访,他向我苦诉了很多:贫穷的山村、零散的教友、陌生的环境,根本配不上一位新神父的理想。每天十几个教友望弥撒足以打击他年轻的心。
正确举行礼仪为一个堂区会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堂区的活力和发展,与本堂司铎有直接联系,一个明智的司铎的产生与修院的精心培育有莫大关系。好的礼仪培育将影响地方教会几十年甚至更长的礼仪生活。
以多伦多为例,全市有6个区,位于东北部的士嘉堡区据说就有40多个教堂。这些分布于各地的教堂就构成了一个社会服务网络。一、教堂成为新移民了解加拿大,融入新的社会的起始点。这里有两种情况。
杨振杰神父自己绘制的教友“索阅”“信德”花名册杨神父在乌海堂区服务的时候,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传教、为堂口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使用1962年弥撒经书的团体无法找到一个圣堂、祈祷场所或小堂,是否可以在堂区教堂举行旧礼弥撒?”手谕排除了这种可能性。